健康人格內容很多:寬容、鎮靜、責任心、謙虛、禮貌等,這些人格特質在有的人身上可以表現得很強,在有的人身上則表現得不強。因此,培養良好的習慣,尤其是智慧性習慣和社會公德性習慣,有利於健康人格的形成。
2、簡說健康新概念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人們常說“健康就是沒有病,有病就不是健康”。這種觀念早已過時。現代健康的觀念:健康不僅僅是指四肢健全,無病或虛弱,身體健康,精神上還需要有一個完好的狀態。人的精神、心理狀態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甚至對社會都有影響,更深層次的健康觀還應包括人的心理、行為的正常和社會道德規範,以及環境因素的完美。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內容是相當廣泛的,概念是全新的。
(1)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美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麵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健康可以作如下幾方麵的解釋:
軀體健康:一般指人體生理的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有三個方麵的標誌:
第一,具備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情緒是穩定的,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表現為自尊、自愛,有自信心及自知之明。
第二,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和信息。
第三,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能切合實際地不斷地進取,有理想和事業的追求。
社會適應良好: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當時複雜的環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最主要的是不通過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美醜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範的準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的幸福作貢獻。
(2)我國學者穆俊武提出的健康定義:“在時間、空間、身體、精神、行為方麵都盡可能達到良好狀態。”
時間概念:是指個人或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對健康不能用同一標準來衡量。不能把健康看做是靜止不變的東西,應理解為不斷變化著的概念。(他認為“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定義對個人或社會來說,過去是否有過或將來是否有‘身體、精神、社會都處於完好的’短暫狀態是值得懷疑的。那恰恰不是也不可能是生活方式。”新的健康概念強調時間的重要性,即健康概念的相對性。)
空間概念:不同地區、不同國家的人,有著各不相同的健康概念和健康標準。這並不意味著沒有一個可供人們遵循的健康概念。應根據區、國家的不同,盡可能達到各自的良好狀態。人們對保健的需要在發達國家和不發達國家不同。作為健康教育者,應根據空間來製定保健行為。
健康不是由主觀或客觀的東西來決定。有些結核病人,沒有自覺症狀,而胸部X線片發現有結核病變;一些精神病患者,本人沒有意識到患病,而是周圍人發現他有病;有許多就診患者認為自己不健康,而多方麵檢查並未發現異常。對這些目前沒有一個標準來區分。我們不妨從身體、精神、行為等角度,把主觀表現、客觀征象結合起來去探求健康概念。身體、精神概念較易理解。行為,是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對賦予的責任和義務所采取的動態和動機。行為表現為社會性,每個人的行為必然受到他人的影響。
(3)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的十條標準:
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
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
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⑤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⑥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⑧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不出血。
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鬆有力。
3、習慣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