嬉笑怒罵皆成曲
文娛
作者:魯韻子
在“巔峰”時期,梁歡一天能收到一萬多封微博私信。其中的大部分,都在以激烈言辭質疑“我的長相、我的身份、我的資格、我的經曆、我的粉絲,一路扯到我的性取向”。
這種情況發生過兩次:一是2013年春天,他在微博上批評五月天主唱阿信跑調,並發布爭議一時的“我心中的華語流行樂壇歌手唱功評分標準”,在滿分100的評比中,阿信僅得5分;二是2014年冬天,梁歡一邊宣傳新專輯,一邊指責少年偶像組合TFBOYS在多次現場演出中假唱。
而在兩者之間及之後,蔡依林、陳綺貞、孫楠、李宇春等多位大牌歌手也被梁歡評價過唱功不及格。“沒有音準”、“氣息撐不住”、“胸腔/頭腔共鳴不足”及“語感差”,是其分析中常見的措辭。同時點評者宣稱,“標準是我自己設的,打分也盡量客觀,我並不認為存在漏洞。”
畢業於商丘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的梁歡,並不承認自己是樂評人。他以前沒有專門學習過音樂,“樂器演奏能力很糟糕”。而居高臨下的“專業範兒”和毒舌評論,則在為他迅速聚攏人氣的同時,也造就了“敵人”。在他曾曬出的“最近 1 小時收到的私信”中,有人在3分鍾內連發8條信息要求梁歡向偶像道歉;還有人宣稱“姐從來不罵人,姐罵的不是人”。
就在一次次從不“認慫”的網絡論戰裏,1988年出生的梁歡積累了近150萬微博關注者和百萬級別的投資,隨即如願出道、發片、出品脫口秀節目。
現在,安坐在自己的個人工作室裏,這個26歲才入行的“45線藝人”看起來並不像個愛找茬的刺頭。他皮膚白,個子高,與人對話時會習慣性地微伸著頭,把微笑控製在親切而不過於熱絡的範圍內。這讓那張輪廓不深的麵孔顯得充滿變數:從上往下看,有點像馮鞏;從下往上看,又似王自健。
雖然樂於借上述兩位前輩“自黑”,他卻顯然鍾情於更“不要臉”的自創外號—“海澱吳彥祖”。“‘海澱’和‘吳彥祖’之間的氣勢衝突多強啊,以後微博上地名加人名起外號的風潮就傳開了,就是我從這兒開始的。”
51比49
2012年11月,還在與朋友們開發iOS遊戲的梁歡用一條微博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巔峰時刻”。之後有一兩周,每天他都“能漲一萬多粉絲”。他將那條微博稱為“我出道的起源”,現在仍能幾乎一字不差地複述內容:“第一次聽了五月天的歌,感受是‘就不能把他那些跑調的音修好嗎?’以及‘這樂隊的現場有法兒聽嗎?’”
他還精確地表現出當時受到“五迷(五月天歌迷)圍攻”的心情:皺起眉頭,滿臉無辜的困惑。“我寫籃球評論時,語言風格有時會刻意地很刻薄、惡毒……我隻不過又這樣寫了一句五月天而已。”
但在回答完一道“知乎”問題—“五月天的阿信唱功如何”之後,他恍然大悟:“我把他的音域跨度、音準、語感、氣息和歌路都分析了一下,底下很多的評論就很讓我觸動。有人說:我第一次知道阿信的唱功原來真的不好。”
原來許多人是真不知道什麼叫唱得好、音樂好。怎麼讓他們知道?“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我把這個明晰地說清楚。”
他開始堅持“婆婆媽媽”地寫樂評,將自己早年在網上養成的精英感代入,按自己的標準品評歌手們在“努力”、“理想”之外的真實實力。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媒體陸續跟進,在采訪中,梁歡卻被記者建議:你為什麼不出道呢?你太適合這個圈子了!
為什麼不試試?梁歡想,他從小熱愛音樂,“不太能忍受耳邊沒聲音”。而且他“軸”,覺得一切侮辱攻擊都打敗不了自己。
“我希望娛樂大眾,這是第一。第二點就是推動大眾審美緩慢向前,但這需要讓大家先知道你。先有作品,才能讓大家知道。”
2013年3月22日晚上10點,24歲、體重達到90公斤的梁歡坐在電腦前,試圖解決一個難題:北漂兩年後,人生下一步應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