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得·蒂爾看來,光有互聯網創新並不夠,“不能隻有Facebook。” 這位矽穀投資人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對矽穀投資者的批評:“We wanted flying cars,instead we got 140 characters.(我們需要能飛的汽車,但結果卻得到了140個字符—指技術含量不高的推特。)”他告訴台下的聽眾,最近他最關心的問題是“怎樣治愈疾病、抗擊衰老”。他認為,這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大問題,“我們在這個領域的投資太少了。人類在這個方麵進行的努力和投資太少了,所以我們幾乎是處於這樣一個接受和拒絕承認這樣兩個極端。”
彼得·蒂爾認為,如今的美國是各種小打小鬧的電子科技玩意兒的天堂,卻忽視了科技改變世界這樣更加壯闊的理想。他懷念上個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在那個美國科技普及的全盛時期,對未來世界發展各種可能性的討論成為人們日常對話的常見主題。
但是周鴻禕反對彼得·蒂爾對互聯網創新的輕視。在這位以殺毒起家的中國創新者看來,互聯網技術進步同樣給世界帶來了很多改變,他甚至打趣身邊徐小平投資的項目:“徐老師做了很多很無聊的事情,互聯網上男人找女人,還有看一些無聊的視頻。但是互聯網最偉大是連接了人類,比如說發很多無聊的照片,但它其實是培養一種新的溝通方式,讓人們的知識可以交流,積累很多大數據。現在可能是無聊的,但在下個時代,當互聯網開始改變很多傳統時代的時候,你發現互聯網和旅遊、金融、教育進行結合,就會產生巨大的作用。”
現場一位嘉賓告訴彼得·蒂爾,他主張創業者做“綠海”,介於一片空白的藍海和充滿競爭的紅海之間。這位嘉賓的理由是“任何創業者開始進入的時候都想靠創新建立壟斷的門檻。但如果當你孤獨到,隻有你願意做的時候,後麵沒有人接你,那你會很快死在創新的路上”。
還沒學會中國式謙遜的彼得·蒂爾直截了當地回應:“我更願意生活在藍海中。”
媒體人、PingWest中文網主編駱軼航在一篇名為《當彼得·蒂爾(Peter Thiel)遭遇“從1到N”》的文章中解釋彼得·蒂爾與中國企業家產生的碰撞:在中國,對彼得·蒂爾的這種“對撞”無處不在,到處充滿了“主啊,你給我測個八字兒”的雞同鴨講。中國的科技創業者和投資人們熱切地回應和傳遞著他的“從0到1”,卻把它無形地消解在了自己那個“從1到N”的世界裏。
在易到用車CEO周航看來,這顯然是雙方目的差異導致的結果—彼得·蒂爾是因為創新而有機會成功,而中國企業家是為了成功而去創新。“一個想創新,一個想成功,想的根本不是一個世界的事情,我們天天追大神,就是想找到更成功的辦法,這是人家根本沒興趣和不願意回答的問題,人家願意進行的一場是如何創新的對話,所以這種對話簡直就是牛頭不對馬嘴。”
這位不久前飽受對手合並帶來壟斷威脅的CEO在朋友圈中發了一句話,“人家說隻有垂直創新才能擺脫毫無意義的肉搏式競爭,你卻抓住‘壟斷’這個斷章取義的字眼為救命般的合並找到理論依據,都是得了成功饑渴症的烏合之眾。”
彼得·蒂爾如何從0到1
相信第一次訪華的彼得·蒂爾所親見的中國要比他在《從0到1》這本書中所提及的對未來持確定的“悲觀主義態度”、處處拷貝複製的中國,更豐富和深刻。
麵對中美企業家思考的差異,彼得·蒂爾告訴《博客天下》:“無論是從0到1,還是從1到N,我寫的這本書對創業的核心建議是,永遠要找到一個方式取得壟斷地位。”
在彼得·蒂爾看來,對那些想從0到1壟斷的公司而言,挑戰在於你是否能發展出新技術或創造新事物,這自然是非常困難的。而對於從1到N的公司而言,挑戰在於既然你能抄襲別人,別人也就能反過來抄襲你。
在中國待了兩天,他開始熟悉中國創業者的套路,甚至變通地為中國創業者的拷貝式競爭想辦法。他說,在中國,大家都非常仔細地尋找可模仿的商業模式,相互借鑒抄襲,這時候你的製勝秘訣就是速度—假設你在運營一個從1到N的公司,你的執行速度必須非常快,市場營銷的速度必須非常快,擴張規模的速度也必須非常快,如果你不夠快,別人就會來抄襲你並超越你。“因此我認為速度對從0到1的公司不是致命問題,但對從1到N的公司卻是。”
第一個給彼得·蒂爾的PayPal投錢的投資機構藍馳創投合夥人陳維廣見證了彼得·蒂爾從0到1的過程。
藍馳創投合夥人陳維廣向《博客天下》轉述,他的搭檔John投給彼得·蒂爾第一筆錢時的情景:1999年,穿著拖鞋的彼得·蒂爾和他的技術工程師麥克斯·列夫琴帶著他們的創業產品找到John。他們簡單地向投資人講述自己希望研發的一款用於網絡支付的PDA(掌上電腦)產品後,雙方便很快簽下了合約。
“彼得給我們的印象是非常聰明的一個人。所以,很快我們就決定給他們錢。”陳維廣向《博客天下》分享了當年投資彼得·蒂爾的一個秘密,“當時他們跟我們說自己要投資開發這款軟件的原因,是因為美國盛行賭球,但人們賭球後發現現金轉賬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彼得·蒂爾做這款軟件就是為了方便贏錢的人把錢從輸錢的一方拿過來。”
令陳維廣以及他的合夥人John刮目相看的是,在投資僅僅幾個月後,判定掌上電腦支付市場太小的彼得·蒂爾就迅速主動調整了產品模式,將之前依靠掌上電腦的網上支付變成依靠用戶的電子郵箱賬號完成支付,這也成為了PayPal的雛形。日後彼得·蒂爾也解釋了當時進行創業方向調整的原因,“掌上電腦進行的電子支付交易固然是一個有趣的技術,但全球上百萬的掌上電腦用戶並不會集中在一個特定的地方,他們的共同點很少,而且他們也隻是偶爾使用掌上電腦,沒人需要我們的產品,所以我們沒有顧客。”
“他比大多數人都要冷酷,而且理性,不易受感情影響。”這是陳維廣對彼得·蒂爾的觀察,這部分驗證了一位認識彼得·蒂爾十多年之久的人的說法,“他非常理性,我不知道他對於人類感性情感的重視程度。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他有任何情感表露。感性確實不是他人格中最為發達的一部分。”
這種理性占上風的處事方式也幫助彼得·蒂爾在商業競爭中平穩度過危機。2000年與彼得·蒂爾一起開發移動支付技術的還有另一家美國公司,創始人是現在的特斯拉總裁埃隆·馬斯克,當時雙方競爭逐漸升溫,彼得·蒂爾手下的工程師甚至要設計一枚炸彈去炸掉馬斯克的公司,幸虧被彼得·蒂爾發現並及時阻止。
與馬斯克競爭時,當時彼得·蒂爾已經完成了B輪的投資,資金充足,當時了解隱情的陳維廣開玩笑說:“如果在中國,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就是互相給補貼,資金充足的一家一定要擠走一家。”
或許是出於早年對競爭帶來惡果的深刻反省,彼得·蒂爾決定以股權比例50:50與馬斯克共同成立公司,事實上,正得益於彼得·蒂爾的遠見,他和馬斯克合並後的PayPal才順利度過2000年在美國發生的互聯網泡沫。
這也導致很多投資人認為,彼得·蒂爾提倡的壟斷可以依靠行業中的兩強合並來完成。此次訪華,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也問彼得·蒂爾,是否讚成趕集網和58同城合並?或者是美團和點評合並?事實上,中國各個行業都存在市場占有率相差不多的同類型科技公司展開激烈競爭的情況,他們在競爭中疲於奔命,沒有利潤。彼得·蒂爾給徐新的回答是,“合並帶來的隻是短暫的壟斷,長久的壟斷還是需要依靠創新。”
陳維廣說:“這是中國投資人的誤解,彼得·蒂爾的PayPal之所以能完成市場壟斷,並不是簡單靠與馬斯克公司合並,而是因為他本身基礎技術非常紮實,它的殺手鐧在於它的反欺詐技術,這項技術在對現金的線上交易來說就是一門核心技術,所以創新壟斷論也是彼得·蒂爾通過實踐得來的。”
美國著名矽穀投資人彼得·蒂爾。
在陳維廣看來,彼得是個典型的美國人,表達方式很直接,1就是1 ,2就是2。同時他認為彼得·蒂爾仍對中國有一定的偏見。“彼得·蒂爾認為企業一定要有技術,否則從1到N就是二流公司,他說中國這20年來都是copy的過程。他說的話有一半是對的,就是說企業你還是要有核心技術,就算小米你做得再牛,沒有芯片,你的利益還是被別人掌握的,穀歌和諾基亞明天去控告小米的話,小米真是沒轍。”
2002年,eBay以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PayPal,彼得·蒂爾拿到了大約5500萬美元。他也成為了一個單純的機構投資人,他希望能夠完成自己童年時代的一些幻想:例如永遠活下去,或者是選擇逃到外太空或者海洋城市裏,再或者和一個能和他討論托爾金的機器人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