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又名山板術、淮山藥、野山豆、九黃薑、山藥。多年生纏繞草本。塊莖肉質肥厚,略呈圓柱形,垂直生長,外皮灰褐色,生有須根。莖細長,蔓性,通常帶紫色,有棱,光滑無毛。葉對生或3葉輪生,葉腋間常生珠芽。花單性,雌雄異株;花極小,黃綠色,成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花軸多數成曲折狀;花小,近於無柄,苞片三角狀卵形;雄蕊6朵,花絲很短;雌花序下垂,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廣卵形,先端長漸尖;花被6個;子房下位,長橢圓形,3室,柱頭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長幾等於寬。
【采集加工】種子扁卵圓形,有闊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11~12月采挖,切去根頭,洗淨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曬幹或烘幹即為毛山藥。選擇粗大的毛山藥,用清水浸勻,再加微熱,並用棉被蓋好,保持濕潤悶透,然後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圓柱狀,將兩頭切齊,曬幹打光即為光山藥。
【功效主治】健脾,補肺,固腎,益精。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弱咳嗽,消渴,遺精、帶下,小便頻數。
【附方】
(1)小兒消化不良:草珊瑚6克、山楂10克、五穀蟲5克、山藥10克。水煎2次分服,每日1劑,連服5~7日。
(2)腎虛陽痿,早泄,遺精:刺五加15克、肉蓯蓉10克、山藥10克、熟地黃10克。水煎服。
(3)慢性腹瀉(脾胃虛型):黨參10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炙甘草10克、山藥10克、蓮肉10克、訶子10克、赤石脂15克。水煎服。
(4)慢性腹瀉:扶芳藤30克、白扁豆30克、山藥15克、幹棗10枚。水煎,分兩次服。
(5)脾虛久瀉:雞頭蓮15克、蓮子(去心)20克、山藥18克、苡米15克。加水煮爛,加白糖適量,連渣分兩次服之。
(6)骨蒸潮熱:青蒿15克、鱉甲30克、山藥15克、紅棗60克、冰糖30克。水煎服。
(7)慢性腎炎:千斤拔50克、女貞子30克、山藥15克、石韋9克。水煎服,每日1劑。
(8)嬰幼兒腹瀉:生淮山藥500克。取上藥,研成細粉,過細篩,備用。每次用5~10克,加水適量調和後加溫熬成粥狀。於喂奶前或飯前口服,每天3次。亦可以山藥粥代替乳食,連服3天。
(9)小兒遺尿:山藥、太子參各等量。共研末,每次6克,開水衝服,每日3次。
(10)發熱性疾病後引起的虛弱或咳喘痰多:鮮山藥45克、甘蔗汁30克、酸石榴汁18克、生雞子黃4隻。先將山藥煎湯一大碗,再加入後三味調勻,分3次溫服。
(11)小兒遺尿屬脾腎氣虛型:炒山藥500克。取上藥,研成細末,備用。每次6克,每天3次,溫開水衝服。遺尿重者可加太子參30克,焙幹研末與山藥粉調勻服用。
(12)白帶:山藥、白術、花生仁各250克。共炒焦研末,加紅糖200克,每次30克,開水送服,每日3次。
(13)胃氣上逆嘔吐不止者:鮮山藥30克(搗碎)、清半夏30克。先用溫水淘洗清半夏數次,使無礬味,煎取清湯兩杯半,去渣,加入山藥調勻,再煎成粥,加白砂糖調味服之。
(14)糖尿病:山藥、豬胰粉各適量。山藥單研細末,豬胰急速低溫幹燥,研細末,各取等量,以山藥末煮糊和勻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
(15)陰虛咳喘:鮮山藥30克、熟地黃、萸肉(去淨核)、生龍骨各15克,柿餅(衝服)、生杭芍各12克,牛蒡子(炒搗)、蘇子(炒搗)、甘草(蜜炙)各6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