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用美文談學術(1 / 3)

用美文談學術

書屋品茗

作者:陳漱渝

老眼昏花,腦血管硬化,不讀專著已有很長時間。但學術論文還是想涉獵的,然而大多讀不懂,且無趣,故視之為畏途。竊想,學術著作的作者如果能放下專業身段,以典雅優美的文字傳達學術的精髓,讓原本枯澀的學術文字貫通人生的通達之氣,那該有多好!去年5月,我終於讀到了一本學術性與可讀性兼而有之的著作:《走讀胡適》。作者薑異新,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眾所周知,胡適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開山人物。他活了七十二歲,當時算是古稀,但如今看來卻是凋謝太早。他正處在學術成熟期,有些論著有上冊而無下冊,因而給中國文化界留下了太多的遺憾。胡適生命史上的這七十二年當中,又有二十六年是在美國度過的。不了解這一人生經曆對他思想學術及情感生活的深刻影響,胡適研究學科的整體水平就無法提升。然而由於曆史檔案資料的匱乏,以及中國內地學者受到英語程度的限製,再加上缺乏到美國實地考察的條件,對胡適這段生活的研究就成為了胡適研究領域的最大空白點。

薑異新博士是一位在魯迅研究和胡適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新人。她既受過係統的學術訓練,又有女性作者特有的清新婉麗、晶瑩雅致的文筆;特別難得的是,她在2008年有機會到美國東部訪學,在追尋胡適行蹤的過程中有不少感悟,又參閱了很多有關胡適的書信、回憶錄、日記、傳記,在投入心靈和激情之後,寫成了這部《走讀胡適》。在這本書中,薑異新扮演了雙重角色:既是一位能言善道的文化導遊,又是一位學識豐富、頗有見地的學者。書中那一朵朵哲理的火花,一汩汩情感的潛流,激活了一頁頁顏色泛黃的曆史。

這些年來,文化地理學在文學研究領域日漸走俏,“走讀”大約就是運用文化地理學原理進行閱讀的一種方式。據薑異新理解,所謂“走讀”是將地理景觀作為可解讀的文本,將文本作為可透視的文化景觀,通過作者的行走把散落的曆史珍珠貫穿起來,並賦予它以生命的體溫。寫作這種類型的文章需要有相當的學術功底:既需要掌握盡可能完備的史料,具有超越凡庸的史識;又需要有一支具有學術個性的生花妙筆。本書作者顯然兼有作家和學者的雙重氣質,因而能夠舉重若輕地運用這一寫作文體。

記得十五年前,我在一部散文集的“後記”中寫道:“有人說,二十世紀是漂泊者的世紀。作為一種生存狀態,漂泊可以成為人生的課堂;作為一種生命旅程,人生也可視為心靈的漂泊。”胡適可以說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漂泊者。本書就是根據胡適一生漂泊的足跡,按照安徽——上海——美國——北京——台北這樣的順序加以編排,其華彩部分是有關美國的章節。介紹胡適在美國的文章共十篇,占到全書篇幅的一半。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用美文來談學術。比如書中對胡適在上海的生活是用一組排比句來概括的:“上海縱容了他,也挽救了他;包容了他,也拒斥了他;限製了他,也成就了他。有了上海的鋪墊、過渡,才有了他理想高遠的留美歲月,有了壯誌未酬的紅樓三部曲。”寫胡適在美國的第一章是《魂牽夢係綺色佳》。對於這座胡適曾經駐足停留過六次的城市,作者用多聲部的交響樂進行了巧妙的比擬:“在胡適跌宕起伏的命運交響曲中,綺色佳(lthaca)是最優美的主和弦。韋蓮司以她獨特的聲部,在其中不斷地呼應再現。當綺色佳的音色漸弱下來,胡、韋二人的生命也走進了尾聲。”《凱約嘉湖上的詩波》介紹的是“文學革命的結胎時期”。這是胡適傳記中極具裏程碑意義的一章,如用一般學術語言敘述,讀起來容易感到枯燥。但作者卻把這一章寫成了一篇令人興趣盎然的遊記。讀者眼前不僅呈現出了波光瀲豔的湖水,湖麵星星點點的白帆,而且似乎也跟作者一樣看到了湖畔奔跑的小鹿,看到毛茸茸的鬆鼠在林間嬉戲……作者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和超越性感悟,展示了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重要一頁。

《雨中的普林斯頓》是全書當中我最愛誦讀的一章。文中的前言部分,完全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由紐約驅車到普林斯頓,並沒有想像中的近。伸展一下麻木的四肢,忽然替當年的胡適感到累。雨越下越大了。瓢潑大雨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無法不提心吊膽。普林斯頓大學終於在濃雨中顯露出她靈動輕盈的身姿。是步入了畫中,還是觸到了凝固的音階?那些跳躍著的哥特式建築,襯在如茵的碧草間,一座比一座精致華美,一座比一座玲瓏通透。帶著被清洗過的一顆心,我虔誠地踏進瓊斯樓。”這是一段極其典範的“走讀”文字,讀後在佩服作者敏捷才思的同時,也豔羨作者這一難得人生機遇。

作者不僅在描寫景物時采用了散文詩式的語言,而且在闡述胡適的思想理念時也采用了文學語言:錯落有致,節奏鏗鏘,言簡意賅,極具張力。且看她對胡適“容忍觀”的概述:“負責任的政府,容納異己,聽取不同的聲音。負責任的研究態度,兼容並包,不獨斷,不教條。負責任的做學問,不動感情,不發‘正誼的火氣’,決不隻看見人家的錯,而看不見自己的錯。負責任的文化批評有風度,不輕薄,說實話,不追捧。”有些文句完全符合胡適思想的實際,令讀者過目不忘。

作者不僅以美文作為學術的載體,而且還通過翻譯第一手資料或訪問權威學者的方式增添本書的學術厚重感。《芝加哥的中國風》主要介紹1933年7月胡適在芝加哥大學的係列講演,講稿1934年以《中國的文藝複興》為書名由芝加哥大學出版部出版,編入《各大宗教的新趨勢》叢書中。胡適主要介紹的是“儒教與現代科學思想”、“儒教與社會經濟問題”以及“儒教的使命”。作者不僅概述了胡適這次講演的精華,而且翻譯了史學教授海曼·庫布林1963年撰寫的再版“序言”。庫布林認為,“複興”意味著有望獲得新的生命,而胡適是既激發了中國複興,同時又受到中國複興激發的新知識分子的典範。他受過全麵紮實的西方教育和學術訓練,能夠在西方曆史、文學和思想領域裏自由馳騁,而他又沒有忽視或疏遠了本國的文化遺產,在引經據典上他可以跟中國最博學的文化保守主義者一決高下。這篇譯文,跟正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