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擁有”的感覺,這種“擁有”顯然是基於實體物質——紙質書籍的。或問,我有電腦、電子書、網絡,也是一種“擁有”,但很明顯,那是一種“虛無”的擁有,試想:一位學者的屋裏隻有一台電腦、幾張光盤,顯然就會缺乏這種“以書為壁的莊嚴氣氛”和“人類的群體才智結晶成的生命芳香”的效果。至於為什麼非要追求這種效果,則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書籍,來源於書店。與此相連的一個問題就是實體書店的存在與危機。在網絡書店的擠壓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甚至麵臨滅頂之災。但是,網絡書店是否能夠完全取代實體書店,還有待觀察。因為,紙質書籍的“售賣物質載體”——書店所營造的文化氛圍不能夠被替代。如前所言,紙質書籍的優勢就在於其劣勢——一種實體的物質存在,而恰恰就是這一點,它難以被電子書籍所取代。因為,紙質書籍的聚集之處——書店,構成了一個城市的文化氛圍,難以被替代。恰如肖複興在《邂逅莎士比亞書店》中所說:“一座現代化的都市,如果僅僅有酒吧歌廳餐館或摩天大樓,沒有一個類似莎士比亞書店這樣的老書店,如一株老梅樹頑強地搖曳著嶙峋老枝的話,這座都市隻能是一個文化單薄的暴發戶。”那“有半個多世紀的老書店,讓你感受歲月沉甸甸的滄桑,讓你的懷舊心情有一個落腳的去處”〔10〕。日本專欄作家加藤嘉一說:“無論去世界的哪個地方,我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書店逛逛’,因為在那裏充滿了網絡書店所沒有的信息。在這一兩年中,我穿梭於中國,以及歐美、中東、東南亞等世界各地之間,僅回過日本大概一次。回國必做的事情還是去逛書店。還特別將位於東京站附近的丸善丸之內書店、八重洲圖書中心書店、紀伊國屋書店新宿總店和三省堂書店有樂町店作為定點必看書店,在裏麵少則三小時,長則半日,認真確認要買書籍後,大概買個二十來本。不僅在日本如此,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其他地方,我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書店。因為我旅行的基本就是以書店為軸心掌握旅遊地的全貌。奧地利的維也納到處都能看到書店,這一點令我很驚訝。……書店其實就是一幅社會略縮圖,再沒有比書店更好的知識殿堂。”〔11〕如“開在巴黎左岸拉丁區的莎士比亞書店,是巴黎的一道風景。雖然它的門前趕不上盧浮宮或巴黎聖母院那樣人流如織,但喜歡書籍和文學的人,那裏是不可不去流連的地方。我一直以為,在巴黎的左岸,莎士比亞書店和黑貓咖啡館是對稱的兩極,如同我們古典詩歌裏的精美的比興和對仗,讓巴黎有了詩的韻味”——“書店很小,但到處堆滿了書,從樓梯口到天花板。……紛亂擁擠的書,如同家的柴門前隨意堆放燒火用的木柈,也如同褪去華麗服裝和妖冶笑靨的村婦,給你備好的是家常飯菜和濁酒老茶,有一種放翁詩中‘淺傾家釀酒,細讀手抄書’的親切感覺。那一天,店裏客人不多,幾個年輕人拿著書坐在書店外麵的椅子上讀書,和著書香,享受著五月巴黎的和風細雨……”〔12〕
莎士比亞書店作為“文化巴黎”的一個原子長期存在,得益於其大環境,大氛圍,據悉“在法國,有兩種東西你絕對不會扔掉——書和麵包。在德國,最重要的、最有創造性的社會階層是音樂家,在意大利是畫家。在法國呢?是作家!相對保守的文化氛圍與政府的保護政策,令法國紙質書市場逆勢增長”。具體而言,當美國和英國的實體書店紛紛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向崩潰的時候,法國的傳統圖書市場依然欣欣向榮。這個國家全境分布著二千五百多家書店,每當有書店倒閉,附近似乎就會有另一家開張。統計顯示,從2003年到2011年,實體書在該國的銷售總量增長了百分之六點五。……法國的傳統圖書市場免於走向蕭條,奧秘之一是國家幹預——以英語為母語的圖書世界是由自由市場統治的,而在法國,賣書是由政府規製的。自從1981年以文化部前部長傑克·朗的名字命名的‘朗法’頒布後,法國一直對法語書籍實施‘官方限價’政策。無論你是多麼神通廣大的書商——包括亞馬遜——也不能打超過定價百分之五的折扣”〔13〕。2011年,看到電子書在美國大舉蠶食紙質書的市場,法國出版商很害怕,他們成功地說服政府製訂保護政策。現在,電子書的價格由出版商聯盟控製,不允許經銷商打折。另外,打算開書店的人,還可從政府金融機構處獲得無息貸款。2008年,當巴黎的英語書店紛紛倒閉之時,在巴黎十七區這個中產階級聚居的所在,一家名為“圖蒙德語言應用”的法語書店,幾乎在同一時間迎來了開業周年慶典。老板凱蒂婭和讓-菲利普·佩羅得到了法國文化部國家圖書中心和市政府的補貼,以及“創意書店發展協會”的貸款。“如果沒有那些補貼和貸款,我們不可能開辦這家店。”看起來,佩羅先生對扶持政策很滿意。“多虧國家定價,否則,我們無法在電子書盛行的今天生存下來”〔14〕。
注釋:〔1〕李超:《〈新聞周刊〉:棄“紙”而去,退而結“網”》,《民主與法製時報》,2012年11月26日。〔2〕雷啟立:《紙質大眾媒介最終將消亡》,《文彙報》,2012年11月5日,第10版。〔3〕馮驥才:《摸書》。〔4〕許光耀:《精裝紙質書重受熱捧》,《合肥晚報》,2012年6月30日。〔5〕張錦興:《驛站遠去,尚留書香潤春水》,《炎黃縱橫》,2012年6月14日。〔6〕劉夢琦:《漸漸遠去的那一縷書香》。〔7〕張磊:《書香人生》,《鎮江日報》,2012年7月12日。〔8〕高永忠:《別讓“書香”遠去》,《平涼日報》,2013年1月14日。〔9〕餘秋雨:《藏書憂》,。〔10〕〔12〕肖複興:《邂逅莎士比亞書店》,《今晚報》副刊,2012年4月3日。〔11〕加藤嘉一:《書店就是一幅社會略縮圖》,鳳凰博客,2012年8月29日。〔13〕〔14〕《法國:紙質書的天堂》,《青年參考》,2012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