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曾鞏在齊州政績還遠遠不止這些,比如他推行了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農業生產;修建了齊州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了西湖(今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濟南的著名景點,等等。後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南豐祠(曾鞏又稱南豐先生),紀念曾鞏為齊州所作的巨大貢獻。
熙寧九年(1076),曾鞏調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知州,兼江南西路兵馬都鈐轄。洪州是當時有名的文化繁榮之地,唐代王勃一篇《滕王閣序》,使“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天下聞名。這裏也的確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地方,晏殊、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朱熹、文天祥這些曠世名儒,包括曾鞏自己,均是出自這一名郡。到洪州,是曾鞏多次向朝廷請求的結果,因為他母親已經近九十,需要照顧。當然,養親並未影響工作,他的務實態度和為民作風,已經不會隨環境的改變而稍有鬆懈的。
任職之初,恰逢江西瘟疫大流行,而且呈漫延之勢。曾鞏趕緊調配救災物資,迅速命令各縣、鎮、亭傳儲備防疫藥物,以備萬一。他安排人騰出州政府的官舍,作為臨時收容所,給那些生病的士兵,以及染病無力自養的百姓居住,不但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還給他們提供飲食和衣被,使這些人不至於受災又挨餓受凍。他派人隨時記錄疫情,把染病和沒染病者均登記造冊,及時彙總,然後從國庫調撥資金,按輕重緩急,依次有序地分發救濟款。曾鞏這一係列的舉措,從死亡線上挽救了許許多多鮮活的生命,充滿著那個時代少有的人文關懷,踐行了曾鞏忠於國家、愛護百姓的人生信念,大災顯大愛。而且,他這一整套具有示範效應的救災方法,為當時抗災救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科學理念。
當時,曾鞏還有一事幹得非常漂亮。朝廷派兵征討安南(今越南),要求沿路州府提供食宿糧草,搞好這支遠征軍的過境接待。俗話說:“匪過如梳,兵過如篦”,數萬人的吃喝拉撒,加上連拿帶搶,這個協調工作可不是件易事。所以,大軍南下,一路滔滔,弄得沿途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曾鞏絲毫沒有掉以輕心,而是提前作出籌劃和安排,及時調度物資,科學安排吃住,巧妙安排過境時間,最後,大軍過境,倒也秋毫無犯,許多城鄉老百姓甚至還不知道大軍曾經路過本地。
熙寧十年(1077),曾鞏由洪州轉任福州(今福建福州)知州,這一年他已經五十九歲了。在北宋,這種高齡還在任地方官的,除了照顧養老,就是被貶處放,要麼是皇帝不太看好,曾鞏也許屬於後者。他自熙寧二年外放越州以來,已在多州任職近十年,以曾鞏的文學名氣和政治作為,皇帝隻要稍微關注一下,早就回京點翰林、當學士了。所以,同僚們都認為他懷才不遇,“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宋史·曾鞏傳》)。不過,曾鞏並無怨言,依然任勞任怨,兢兢業業。他在福州任職僅一年,時間雖然很短,但政績卻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