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被文名掩蓋的能臣(1 / 3)

被文名掩蓋的能臣

思史佚篇

作者:晏建懷

在文學創作方麵,曾鞏上學韓愈,師承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是宋代新古文運動的中堅,散文成就很高。《宋史·曾鞏傳》評論其文:“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宋代以降,許多人將其作品奉為典範,他因此成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享譽千年,至今不衰。然而,縱觀曾鞏一生經曆,他不但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實幹家,隻不過在那個文化重於經濟、詩文貴於粟粒的特殊時代,其行政才幹被耀眼的文名所掩蓋罷了。嘉祐二年(1057),曾鞏三十九歲考上進士後,除了在京城任過很短時間的集賢校理、實錄檢討官外,大部分時間在浙江、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河北等地基層任職,前後長達十餘年,所到之處,打擊豪強、抵製兼並、興修水利、減賦救災,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成效卓著,頗有政聲,是那個時代少有的能臣幹吏。

熙寧二年(1069),在京城任職數年的曾鞏,因在王安石與司馬光關於變法的爭執中說了實話,結果把兩邊都得罪了,心生不安,遂向宋神宗請求外調,宋神宗安排曾鞏出任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通判。北宋的通判,雖然是個副職,但在處理政事上,是與知州同享權、共擔責的,即所謂“與守臣通簽書施行”。曾鞏當年六月到任,隨即察民情、訪貧苦、搞調研。越州這地方有個老習慣,那就是從酒場征收賦稅供衙門使用。曾經有一段時間,酒場錢有限,不夠財政開支,州上便想了個法子,不足部分,分攤到老百姓身上征收。當初確定了七年的期限,然而,期限已到,政府卻“責賦如初”,橫征暴斂,絲毫沒有按規定停征的跡象,老百姓怨聲載道。曾鞏了解情況後,馬上停止了這筆賦稅的征收。

當時,又正值越州饑荒,災情嚴重,民生凋敝。曾鞏考慮到常平倉(古代一種調節米價的方法,築倉儲穀,穀賤時增價而糴,穀貴時減價而糶)不夠救濟災民,而遍布鄉野的老百姓又不便到城裏購糧,為了解決燃眉之急,曾鞏安排人廣貼告示,要求各縣富戶如實申報自家糧食的儲量。當曾鞏看到富戶們申報上來的儲量達到十五萬石時,他的心裏踏實了。他又發布政令,要求各地富戶以比常平價略高一點的價格向百姓出售,從而使饑民能就近購買糧食,無異於雪中送炭。同時,他還大籌集資金五萬錢,借給無錢的農戶購買種子。通過這兩項措施的施行,越州百姓終於平穩度過了災年,不但沒有人餓死之民,而且實現了饑年不荒、農事不乏,廣袤的田野上又泛起了新綠。

熙寧四年(1071),曾鞏調齊州(今山東濟南市)任知州。作為地方一把手,曾鞏深知責任重於泰山,他不像現在有些官員,眼睛隻盯著上麵的好惡,專揀上頭喜歡的事做,唯領導馬首是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反倒把本身的守土愛民之責拋卻一邊,甚至不惜弄虛作假,勞民傷財。曾鞏不這樣,他既勤政,更務實,而且凡事從實際出發。當時,為治理河北黃河,朝廷從各地調集民工,要從齊州調丁兩萬,按注冊戶口計算,當三丁抽一。但當他聽說一些地方的戶口有漏登、盲報現象後,馬上決定開展深入細致的人口普查工作,重新調查戶籍情況,從下至上,層層上報,反複核實,最後發現,九丁抽一就能滿足征丁之需。於是,他沒有盲目按照上頭要求的三丁抽一,而是按照九丁抽一執行。曾鞏這一務實的作風,使許多尋常百姓之家免去了徭役之苦,減輕了農民負擔。

自古以來,齊魯便以民風的強悍著稱,即所謂:“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齊魯多勇猛響馬之幫”,黃巢起義、宋江落草、乃至清末的義和團拳亂,皆發端於齊魯大地。當時的齊州“野有群行之盜,裏多武斷之家”,是個有名的難治之鄉,豪強地霸比比皆是。所以,曾鞏這個知州,斷非美差。曾鞏清醒地認識到其難治之處,決定重拳出擊,打擊豪強,樹立威信。濟陽曲堤鎮有一周姓富戶,其子周高為富不仁,橫行鄉裏,欺男霸女,無惡不作,民憤極大,但周家“力能動權貴”,與地方官沆瀣一氣,百姓敢怒不敢言。曾鞏初來乍到,便以此為突破口,搜集證據,迅速將周高法辦,大快人心。章丘一帶有豪強聚成一夥,號稱“霸王社”,他們殺人越貨,無惡不作,曾鞏派兵將他們悉數抓獲,一舉端掉了這個犯罪團夥,對三十一名罪犯判刑,發配邊疆。他還在齊州開創了“保伍”之法,以五戶為一保,監督出入,實行外來人口登記,有盜賊則鳴鼓相援。通過曾鞏的科學治理,齊州犯罪率明顯下降,由治安案件多發之州變成了平安之州,風氣為之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