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裸奔”的國王(1 / 3)

“裸奔”的國王

域外傳真

作者:曹瑞濤

公元533年12月,汪達爾人的兩支大軍在利比亞的布拉平原會師,然而相聚在一起的人們卻沒有一絲歡樂。汪達爾人的國王蓋利梅爾和他遠征撒地尼亞得勝歸來的大將軍特紮宗“相互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不放開,但是他們互相卻一句話也不說,隻是一直在緊握著手哭泣,蓋利梅爾手下的每一個汪達爾人也擁抱著一個來自撒地尼亞的人,而他們的做法也是這樣”〔1〕。

出現如此特殊的會師場麵,還得從公元530年的事件說起,那一年蓋利梅爾發動宮廷政變篡奪了王位。對此,君士坦丁堡的查士丁尼皇帝反應強烈,三年來他不斷通過書信形式質問蓋利梅爾取得王位的合法性,並要求他把遭囚禁的老國王伊爾德裏克及其親信送往君士坦丁堡,表麵上是讓這些政鬥的失敗者在那裏頤養天年,實則是想在汪達爾人中間扶植起一個敵對政權。對此,蓋利梅爾每次在給查士丁尼的複信中,總是透過一堆華麗的外交詞彙不斷重複著四個字:少管閑事!

蓋利梅爾相信正陷於波斯戰爭的查士丁尼根本沒有能力來幹擾汪達爾人的內部事務,而且他號稱擁有十萬大軍,即便拜占庭人決心動武,充其量也隻能湊齊三、四萬人的隊伍,並且自己守在家門口,以逸待勞,勝負似乎不是問題。因此之故,在533年初蓋利梅爾才敢無視拜占庭方麵可能出兵的威脅,依然派遣自己的兄弟大將軍特紮宗帶領五千汪達爾精兵和一百二十隻快船去鎮壓撒地尼亞島的叛亂。

然而,查士丁尼皇帝卻非等閑之君,“為了建立‘一個皇帝、一部法律、一個帝國’的新秩序,實現重建昔日羅馬大帝國的理想,他製定了全麵的改革方案和對外進行征服戰爭的計劃”〔2〕。對於經常侵擾其帝國東部邊境的波斯人,查士丁尼皇帝不惜與之簽訂不平等條約以穩住整個東線局勢,從而得以將大軍調向西線,打算逐一收複羅馬故地,即被東哥特人占領的意大利和被汪達爾人占領的利比亞。

汪達爾戰爭剛打響時,麵對拜占庭名將貝利撒裏烏斯的一萬五千人馬(一萬步兵,五千騎兵),極端輕敵的蓋利梅爾毫不猶豫地處死了老國王伊爾德裏克及其一幹親信,徹底切斷自己的政治退路。在他的影響下,汪達爾人對戰局無不抱有非常樂觀的預期,他們相信以十萬對一萬五千人的戰爭毫無懸念可言,帝國上下一片喊打之聲。

可惜,此時的汪達爾人已非吉澤裏克時代不辭勞苦乘船從西班牙殺到利比亞的那批野蠻、凶悍的汪達爾先民了。在半個多世紀的和平中,征服者的後代們已“習慣於在浴場裏過放縱的生活,人人如此,日日如此,他們所有吃的東西都十分豐富,山珍海味,水陸雜陳,而且又都是最精致和美味的。他們一般都戴金飾,穿的是米地亞式的袍子——現在他們把這種袍子叫做‘賽裏克’(拉丁語serica [絲]一詞,屬絲綢製品);他們便以這樣的穿戴在劇場、賽馬場和其他娛樂場所,特別是在狩獵中混日子”〔3〕。

由這樣一群過慣了舒服日子的公子哥兒們組成的軍隊麵對貝利撒裏烏斯的百戰雄師,宛如羊群遇到了狼群,狼的數量雖少,但在狼眼裏,一隻羊是羊,十隻羊還是羊,數量龐大管什麼用?同時,王國中還算有點兒戰鬥力的五千精兵仍在撒地尼亞島鎮壓叛亂,所以在533年夏秋之交爆發的戴奇木姆戰役中,汪達爾大軍僅僅遭受拜占庭五千騎兵的打擊便潰不成軍,殘兵敗將一路狂奔,索性連首都迦太基也棄之不顧,這才有了國王與特拉宗在布拉平原會師的傷痛一幕。

當大家哭過一場,左右看看,發現重新彙合的部隊無邊無際,逃跑時的恐懼感漸漸消散,聚在一起的人們開始大聲地咒罵起敵人來,紛紛嚷著要反攻回去,國王趁勢重整大軍,整個布拉平原上又響起一片喊打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