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裸奔”的國王(2 / 3)

世間雖有“哀兵必勝”一說,但前麵卻少不了“抗兵相若”的條件,這相若的不僅是士兵的數量,還有武器的精良程度、士卒的訓練狀況以及整個部隊的士氣高低。除此之外,率領著一群已是驚弓之鳥的汪達爾敗兵去與士氣正盛的強敵決戰,將帥的才能和品質就顯得尤為重要,若在這個節骨眼上再攤上一位無德無能的統帥,恐怕哀兵的命運不是必勝,而是哀上加哀。

布拉平原會師後沒幾天,心急火燎的蓋利梅爾就帶著他的大軍來到距迦太基約二十多公裏的特裏卡瑪茹姆,在那裏排兵布陣,計劃著與貝利撒裏烏斯決一死戰。戰鬥打響前,國王按慣例要鼓勵士卒一番,除了強調複仇、勇氣、榮譽之外,蓋利梅爾念念不忘的還是手下大軍的數量優勢,他向士兵嘮叨著:“人數方麵我們也比他們多得多。我們認為我們超過他們至少十倍。”〔4〕

“至少十倍”,無疑是吹牛,經過戴奇木姆一役後汪達爾軍隊的數量起碼得打個對折,即便如此,兩軍數量對比仍十分懸殊。可命運之神這次又沒有站到眾多汪達爾人一邊,戰役剛開始,勇猛有加的特拉宗就在與貝利撒裏烏斯精銳衛隊的白刃戰中當場陣亡。主將殞命,軍心動搖,麵對向前壓上的拜占庭虎賁之陣,汪達爾人不得不向他們國王所在的營地收縮,仿佛那裏立著大軍的“定海神針”,隻要國王不動如山,收縮的範圍越小,反彈的力量就越強。

此刻,決定戰役成敗的所有壓力都壓向蓋利梅爾肩頭,這位信誓旦旦要抵抗到底的國王眼看著“貝利撒裏烏斯帶著步兵和其餘的軍隊正在向他攻來,於是他不講一句話,不發布一項命令,立刻跳上馬,沿著通向努米地亞的道路逃掉了。而他的親戚和他的一些隨從則驚恐萬狀地跟著他,對正在發生的事情默不作聲”〔5〕。大軍的“定海神針”一溜煙逃沒了影蹤,把那些為他拚殺的汪達爾臣民拋在戰場上。

“當所有的人都看清楚他已跑掉時,敵人已經明明白白地來到跟前,於是男人們確實開始叫了起來,孩子們喊,婦女們哭。他們既沒有帶上他們所有的錢,也沒有理會他們那些最親近的那些人的哀號,而是在一團混亂中各人盡其所能地逃跑”,拜占庭大軍則“整夜裏都在追蹤逃跑的人,所有男人都被他們殺死了,婦女和兒童則被變成奴隸”〔6〕。

大戰之前,這位逃跑國王曾對士卒慷慨激昂地演講道:“我們正在帶著我們對我們所有的一切的希望參加戰鬥,而且完全要依靠我們自己。因此我們並不是為了我們的軀體而害怕,我們的危險也並不在於死亡,而在於被敵人打敗。原因是:如果我們失去了勝利,死亡對我們反而是有利的。”〔7〕可惜,這些漂亮話根本沒有感動國王本人,不過從這番話裏倒也表明了一個事實,即:如果在自己的土地上戰敗,汪達爾人將無地容身。

作為汪達爾人的國王,既然已清醒地意識到這是一場決定民族生死存亡戰鬥,失敗者沒有活路可走,麵對要將汪達爾人斬盡殺絕的敵人,臨陣脫逃的行徑不但無恥之極,也愚蠢之極。可蓋利梅爾還是選擇了逃跑,難道僅僅是恐懼所致嗎?

特裏卡瑪茹姆戰役之後,落荒而逃的國王被貝利撒裏烏斯麾下大將阿爾明尼亞人約翰一路狂追,若不是約翰的部將烏利亞裏斯在酒後打獵時失手殺死了他,蓋利梅爾無論死活肯定會落到約翰手裏。國王僥幸逃過一劫,但這位不要命死追的將軍似乎嚴重幹擾了國王預定的撤離計劃,以至於他最後竟被貝利撒裏烏斯圍困在帕普亞山之上,哪兒也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