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卜德並非一味專做翻案文章,他希望做的是盡量貼近曆史,實事求是,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他關於李斯與韓非關係的討論(第三章第三節)。卜德詳細考察了相關的材料——《史記》中的《秦始皇本紀》、《韓世家》、《老子韓非列傳》、《李斯列傳》以及《韓非子·存韓》、《戰國策·秦策五》——有關韓非之死的記錄,指出了其中矛盾和令人困惑的地方(如《李斯列傳》中無此事的記載,韓非使秦後李斯又去韓國遊說),在明確論證了姚賈害死韓非不可信之後,卜德謹慎地認為《史記》中的兩條材料大致可以認定李斯對於韓非之死難辭其咎:一、“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老子韓非列傳》)。二、“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雲陽”(《秦始皇本紀》)。
卜德的論文出版後,立刻引起了著名學者德效騫(Homer H. Dubs)的關注。他在書評(載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939年第三 期)中指出,盡管卜德仍然沒有能夠完全擺脫儒家道德主義觀念的陰影,但他力圖貼近曆史,還原秦代麵貌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讚賞的。德效騫認為,從人類曆史上看,對大的政治家進行評價主要看事功,李斯的各種事功(特別是取消封建製建立中央集權製)使他完全可以被稱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卜德的研究撥開了曆史的迷霧,重塑了李斯的形象,堪稱佳作(an excellent piece of scholarship)。德效騫是當時英語世界漢學研究的權威,他對卜德此書的評價可謂一錘定音。
卜德的博士論文開啟了西方學者的秦代研究,同時也成為一種中國曆史研究模式的奠基之作。就整個美國和西方的漢學史來看,關於中國曆史發展大致有四種研究模式,分別是:帝國模式、朝代循環模式、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鬥爭模式、城市化和商業化模式。所謂帝國模式,就是認為秦朝結束封建製度統一中國後,盡管有分裂割據,中國總體上一直是一個大帝國,直至1912年民國創建。卜德的論文是帝國模式研究最早的成果,具有重要的典範意義。
卜德的博士論文從英文文獻的角度來看,最大的貢獻是將《史記·李斯列傳》翻譯成了英文,這是英語世界最早的全譯文。在完成博士論文後,卜德意猶未盡,又翻譯了《史記》中和秦朝關係最為密切的三個傳記——《呂不韋列傳》、《刺客列傳》中的荊軻部分、《蒙恬列傳》。這三個傳記和對它們的評述以《古代中國的政治家、愛國者和將軍:〈史記〉中三篇秦代的傳記》(Statesman, Patriot, and General in Ancient China: Three Shih-chi Biographies of the Ch’in Dynasty)為名於1940年出版,這是卜德在博士論文之後對西方秦代研究的又一大貢獻。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卜德交代了他翻譯所使用的版本是“1923年中華書局的影印本”,從這個提示我們知道,這個版本的底本是清光緒十八年(1892)武林竹簡齋石印本,除原文外,還包括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和張守節正義。這個版本也是卜德此前翻譯《李斯列傳》和撰寫博士論文時使用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