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小兒睡眠篇(2)(1 / 3)

(5)經常發生腹瀉、消化不良的嬰兒,入睡前媽媽可用兩手掌互相搓熱後,將一手按在寶寶肚臍上,先順時針方向環形輕揉30圈,再逆時針方向揉30圈。不僅能幫寶寶入睡,又可促進寶寶的胃腸功能恢複正常。

9、如何觀察嬰兒睡態?

嬰幼兒因不會用言語表達,而一些疾病的信息會通過在睡眠中出現的一些異常情況表現出來,父母要學會觀察,因為這種異常可能是嬰兒將要或已經患上疾病的信號,如:

(1)咀嚼磨牙。

入睡後不斷地咀嚼或磨牙,可能是得了蛔蟲病,或是白天吃得太多,消化不良,可以去醫院檢查一下。若是排除了蛔蟲病,就應該合理安排嬰兒的飲食。

(2)盜汗大汗。

在剛入睡或即將醒時滿頭大汗。大多數嬰兒在夜間出汗均屬正常。但如果大汗淋漓,並伴有其他不適的表現,就要注意觀察,必要時去醫院檢查治療。有些疾病早期為盜汗或睡後大汗,比如結核或缺鈣,要注意觀察嬰兒是否有四方頭、出牙晚、囟門關閉太遲等症狀。

(3)抓耳搖頭。

睡眠時哭鬧,時常搖頭、抓耳,有時還發燒,要查查嬰兒的耳道有無紅腫,皮膚是否有紅點出現,這可能是嬰兒患了外耳道炎、濕疹或中耳炎。應及時將嬰兒送醫院診治。

(5)四肢抖動。

睡覺時四肢抖動,一般是白天過度疲勞所致。需要注意的是,嬰兒睡覺時聽到較大的響聲而抖動是正常反應;相反,若毫無反應,且平日愛睡覺,應關注他的聽力。

(6)頻繁翻身。

入睡後在床上翻滾的現象較為常見。孩子睡覺無法睡得沉,經常翻動身體,有時可能是被子太厚;也有些家長怕孩子冷,冬天就讓孩子穿較多的衣服睡覺,這反而會讓孩子感到不適;有的孩子晚上睡前吃了很多東西,睡覺後肚子總是脹得難受,消化不良,難免要翻身。

(4)手腳抽動。

睡覺後手指或腳趾抽動要查查其腳是否有腫脹,是否被頭發或其他纖維絲纏住,或有被蚊蟲叮咬的痕跡。

嬰兒由於處在不能表達自己的時期,父母除應給其安排足夠的睡眠時間和良好的睡眠環境外,應當在嬰兒睡覺時多觀察其是否有異常舉動,以便及早發現病情進行治療。

10、兒童的夜驚與夢魘

夜驚與夢魘是睡眠中發生的兩種不同現象。兩者均發生在兒童期,故而常被一般人誤解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認為兒童的夜驚是夢魘的結果。事實上,兩者並無直接關係。在3~8歲的兒童中,約有1/4的兒童會有夜驚或夢魘的經曆。

夜驚的發生時間正值睡眠期間內的階段Ⅳ。階段Ⅳ是沉睡期,科學證明沉睡期內是不會做夢的。所以兒童的夜驚現象,不是惡夢所致。

夜驚的主要現象是:睡眠中突然驚醒,麵露痛苦表情,兩眼無神向前直視,爬起坐床上,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發汗,甚至有尖聲驚叫。夜驚因在沉睡階段發生,所以不宜將當事者喚醒。也不必予以治療,隻要給予撫摸即可。夜驚的原因,一般認為,可能與兒童發育階段神經生理功能暫時失調有關。夜驚兒童,並非一般人所說的有情緒困擾。民間有所謂“叫魂”或用“燒香”來達到安神的目的。應該尋找原因,一時找不到原因也不用著急。兒童期過後,神經生理發育成熟,夜驚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夢魘即俗稱的做惡夢。夢魘與夜驚的區別:睡眠期不一樣,夜驚通常多發生在睡眠後的一小時左右;夢魘現象則通常是在黎明前發生。這正是快速眼動睡眠階段,所以夢魘現象的成因,可以確定是由於做了可怕的惡夢。兒童醒後也多半能記得夢中情境。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夢魘現象與兒童日間情緒壓力有關。日間壓力如不能輕易解除兒童對早晨起床一事便難免形成心理上的焦慮與恐懼。為父母者如發現兒童在早晨起床前一再重複出現夢魘現象,除注意兒童日間生活之外,應給兒童溫暖,睡前做些愉快的遊戲或帶兒童去看心理輔導人員或精神科醫生。

11、查查兒童夜驚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