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夢遊症在兒童中的發生率頗高呢?事實上表現了孩子們在想念父母、親人,想獲得更多關愛。家長或孩子的管教者應給孩子更多的溫暖、關心、愛護,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具體問題,減少孩子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如果是隔代教育,有可能的話,應盡早讓孩子與父母相見,或通個電話、寫封信,這些方法可有效地消除孩子對父母的過分思念。
19、夢與睡眠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據研究,人們的睡眠是由正相睡眠和異相睡眠兩種形式交替進行的。在異相睡眠中被喚醒的人有80%正在做夢,在正相睡眠中被喚醒的人有7%正在做夢。一個人每晚的夢境可間斷持續1.5小時左右。由於夢相伴睡眠周期循環規律,所以在異相睡眠中醒來的人,感覺夢多,而在正相睡眠中醒來的人,感覺夢少。此外,人能記住的夢多在快進入覺醒時,而剛入睡的夢早就消逝得無影無蹤了,這也是人們感覺夢多或少的另一個原因。
人為什麼要做夢,不做夢會有什麼反應呢?科學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斷人做夢的實驗。即當睡眠者一出現做夢的腦電波時,就立即被喚醒,不讓其夢境繼續,如此反複進行,結果發現對夢的剝奪會導致人體一係列生理異常,如血壓、脈搏、體溫以及皮膚的電反應能力均有增高的趨勢,植物神經係統機能有所減弱,同時還會引起人的一係列不良心理反應,如出現焦慮不安、緊張易怒、感知幻覺、記憶障礙、定向障礙等。顯而易見,正常的夢境活動是保證機體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於人在夢中是以右大腦半球活動占優勢,而覺醒後則以左側大腦半球占優勢,在機體24小時晝夜活動過程中,使醒與夢交替出現,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情緒和認識活動有較明顯的作用。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能有很大潛力,一般情況下隻用了不到1/4,另外的3/4潛藏在無意識之中,做夢便是一種典型的無意識活動,通過做夢能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把新知識與舊知識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後存入記憶的倉庫中,使知識成為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夢境可幫助你進行創造性思維,許多著名科學家、文學家的豐碩成果,不少得益於夢的啟迪。
有人對英國劍橋大學卓有成就的學者進行調查,結果有70%的學者認為他們的成果曾在夢中得到過啟發。瑞士日內瓦大學對60名數學家也做過類似調查,有51人承認許多疑難問題曾在夢中得到解答。如果人不會做夢,則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心靈及個性上的紊亂,甚至影響思維靈感的發揮。
無夢睡眠不僅質量不好,而且還是大腦受損害或有病的一種征兆。臨床醫生發現,有些患有頭痛和頭暈的病人,常訴說睡眠中不再有夢或很少做夢,經診斷檢查,證實這些病人腦內輕微出血或長有腫瘤。醫學觀察表明,癡呆兒童有夢睡眠明顯少於同齡的正常兒童,患慢性腦綜合征的老人,有夢睡眠明顯少於同齡的正常老人。
夢是大腦調節中心平衡機體各種功能的結果,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倘若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斷,如果長期無夢睡眠,倒值得人們警惕了。當然,若長期惡夢連連,也常是身體虛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預兆。
20、夢的功效與作用
做夢的時間約占睡眠時間的20%~25%,做夢時腦波現象和熟睡時狀況不同,做夢時的波長與思考時一樣,表示大腦正在活動。人不做夢就表示日常生活不健全。夢和心理關係密切,有助於心理健康:
(1)滿足願望。現實中無法得到滿足的事,在夢裏能獲得滿足。
(2)調整生活節奏。人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規律的節奏。如果節奏亂了,就可以通過做夢來調整。
(3)放鬆思緒。將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自由思想予以解放,排除心理壓力,當你清醒後會覺得神清氣爽。
(4)做夢有助於性抑製的釋放。
(5)夢有助於腦功能的恢複和加強,能給人帶來愉快的回憶(這裏指美夢而言)。
(6)夢能預示某些疾病的發生。
(7)做夢能增強人的創造思維,有助於穩定人的精神狀態。
(8)做夢睡眠可以延長人的壽命。
做夢一般占整個睡眠時間的20%左右,所以說人人有夢,夜夜有夢都是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