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開篇:趣話睡眠(3)(2 / 2)

某些拉丁美洲國家和歐洲國家現在仍然保有此習慣,商家會在午後關門,以便小睡片刻。據估計,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這種午睡文化(Siestacultures)中,人們會在下午暫停工作,回家充電。

午後小睡片刻,比喝咖啡、可樂更有利於消除疲勞。居住在熱帶和地中海地區的人有午睡的習慣,午睡能幫助他們放鬆心情、減輕壓力。居住在北美或北歐的人,他們沒有午睡的習慣,所以他們較易罹患冠狀動脈心髒病。

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有一項研究發現,午睡能夠有效地改善駕駛員的注意力與表現。午睡有助於人集中注意力,能起到消除疲乏,保證精力充沛,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保持心情愉悅的作用。

於是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設想,為什麼不將一天的睡眠分多次進行呢?實際上,很多人已經把這個方法賦予實施,而且用得挺好,比如中午一次,晚上一次。在歐美的一些國家,還有的人習慣一天睡三次,午飯後小憩一會兒,晚飯後打盹片刻及正常睡眠。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曆,當感覺特別累時便想睡一會兒,一旦有空就打個盹兒,精力馬上會得到恢複,即使晚上少睡2個小時也不感覺困。

大腦的能量隻有通過酣暢的熟睡才能得到充分補充。既然開始的睡眠就比較深沉,分段睡眠完全是可行的。

睡眠是由某種體內平衡功能控製的,剝奪睡眠自然會導致體內功能的紊亂,而過長時間的睡眠也會給平衡帶來不利影響。每個人隻要掌握好睡眠的時間和質量,就保證了人體對睡眠的需要。

進行分段睡眠是一種健康新時尚,順應了“隻要消除疲勞和恢複精力,適當減少或增加睡眠時間都是可以的”。

22、如何睡午覺?

該如何睡午覺,何時睡,睡多久最好呢?

(1)午睡的最好方式是臥床小睡,周身放鬆,以更衣側睡為佳,睡時以15~30分鍾最恰當。若是超過30分鍾,身體便會進入不易睡醒的深睡期,還不如延長到1~1.5小時,完成一整個睡眠的周期。

(2)午睡習慣不規律也會擾亂生理時鍾,影響晚覺的規律。午睡最好的時間是在早上睡醒之後的8小時,以及晚上睡覺前的8小時,也就是一天活動時間的中間。即使在那個時間不覺得困,也可以稍作休息,逐漸養成每天定時定量的習慣,不把喝咖啡當提神劑。咖啡因可能提供短暫的提神效果,接著會帶來昏沉遲鈍的感覺,會減少晚上的睡眠周期。長期服用有害身體,午睡才真正有助提神。

(3)午睡不宜太久,睡太久醒後會有輕微的頭痛、全身無力,這是“睡眠慣性”造成的,一般要經過一個小時的緩衝才能恢複正常。這種較長的午睡隻適用於補充前晚的睡眠不足,真正健康的午睡不應該超過30分鍾,否則就容易打亂生理時鍾,影響正常晚覺。

(4)伏案午睡的習慣不好。有三大弊端:一是對眼睛有害。午睡後出現暫時性視力模糊,就是伏案時眼球被壓迫,引起角膜變形、弧度改變的結果。長時間伏案睡眠,會使視力受損。二是伏案睡覺壓迫胸部,影響呼吸,加重心髒負擔。同時也會因頭部壓迫雙臂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傳導,導致手臂麻木、刺痛現象。三是坐得時間久了,導致頭部缺氧,出現生理性的一時“腦貧血”,產生頭暈、耳鳴、腿軟、乏力等症狀。

(5)有失眠問題的人,要避免白天的午睡。新生兒的父母則應在小孩午睡的時候一起休息,而不應一直工作,拒絕睡眠。

(6)晚上若是有重要的晚宴或活動,可能會耽誤正常的上床時間,可以在下午預先儲存睡眠。這種預防性睡眠可長達兩三個小時,對身體有益。

(7)隨著科學的發展,午睡的方式亦相應改變。近年來,有科學家提出改飯後午睡為飯前午睡。因為,傳統的飯後午睡,飽脹難眠,影響午睡的質量,醒來後反而覺得頭昏腦脹,四肢乏力,周身酸懶,給下午的工作和學習帶來不利影響。有研究認為:飯前午睡半小時,比飯後午睡2小時更能有效消除疲勞,並可大大提高下午的工作與學習效率。飯前午睡的方法是下班或放學之後,吃點水果,或喝杯牛奶,隨即午睡半小時,再起床就餐。

23、老年人午睡有講究

(1)老人午睡切忌在午餐後立刻躺下,應休息15~30分鍾後再睡。

(2)無論春夏秋冬,老人午睡都應在胸口蓋上毛巾被單,因為老人年老體弱,極易受寒著涼。

(3)每當醒後應先在床上伸伸懶腰,用手搓搓臉,神誌清醒後緩緩下床,這樣既有利血脈通暢,也能防止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