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開篇:趣話睡眠(3)(1 / 2)

覺醒和睡眠是生物體基本的生理活動,隻有在覺醒的狀態下,人體才能進行勞動、生活和休閑活動等。也隻有通過睡眠,方能使人體的精力和體力得到恢複,並保持良好的覺醒與睡眠交替出現的節律過程,當這種節律過程變得紊亂,就會出現失眠症狀。如今,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調節睡眠能力的藥物,當恢複了正常的睡覺與起床的規律時,人類就能徹底擺脫這種頑固性失眠。

20、點評形形色色的睡眠狀態

(1)平日損失周末補

現狀:平時工作很辛苦,常常加班到淩晨,第二天仍是六七點起床去上班。睡眠嚴重不足,怎麼辦?周末補一覺,睡它個一天半天!

點評:每天保持正常的睡眠時間是很重要的,一般成年人應該為6~9個小時。比如晚上10~11點睡覺,早上6~7點起床,這樣可以使人維持一個較穩定的生物節律,對人體身心都是有益的。如果平時不能保證,隻有在一定階段內進行調整,不能提倡,久而久之患上失眠症。

(2)整塊損失零碎補

現狀:缺少睡眠的人無論是坐地鐵,還是坐公車,隻要一坐下來就打瞌睡,一路睡到目的地。抓緊時間進行小憩。

點評:科學地看,拾暇成整,這也是補充睡眠的一種方式。有專家提出睡眠三段就是將睡眠整體分解,所以白天疲勞的時候小睡一段是可以的,是有助於恢複體能的,但是要注意安全和防病。打瞌睡容易導致生病,最容易患落枕和感冒。脖子歪向一邊,易使一側的脖子肌肉疲勞。人的睡眠大致分為"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在前一個階段中,又可以分為"淺睡眠"和"深睡眠"兩個過程,這兩個過程在睡眠中循環多次。人們隻有在睡眠中經曆了幾個"深睡眠"過程後,才能使疲勞得到充分的消除。但是,在汽車上睡覺、打盹、補覺,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汽車的晃動、光線的刺激、聲音的影響、空間的狹窄……都不容易使人進入"深睡眠"狀態,而在"淺睡眠"狀態下休息,精神恢複不充分。

(3)睡眠越多精神越好

現狀:充足的睡眠可以美容養顏,每天睡上10小時。

點評:對於睡眠時間的長短,沒有統一的說法。因人而異,可以分為長睡眠型(8小時左右)和短睡眠型(6小時左右),其實6~10小時都屬於正常範圍,主要以第二天醒後精神飽滿程度為準。

各種人群、各種年齡、各種身體對睡眠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而言10~18歲的人群,每天需要8小時的睡眠時間,18~50歲的人群,每天需要7小時的睡眠時間,50~70歲的人群,每天需要5~6小時。特別對於上了年紀的人,睡眠質量比不上年輕人是自然規律,不影響生活,少睡無妨。

(4)依賴藥物入夢鄉

現狀:稍不留神就失眠,一旦失眠就吃藥。偶爾吃一兩次藥沒事,久而久之造成藥物依賴。

點評:肯定是誤區。90%以上的成年人都有過失眠的情況,這並不意味著是患了失眠症,也不一定要上醫院或進行藥物治療。工作負擔過重或睡眠環境欠佳或情緒不良等或是時差沒有倒過來,或受某一事件的影響,都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解決。實在不行,吃兩片藥也沒關係,如果產生了依賴性,一定要去醫院做一個簡單的心理測定,找到失眠的原因,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像焦慮、抑鬱等,如果不解決這些"心病",失眠是肯定不會好的,一生吃安眠藥都會無濟於事。真正要服藥,一次服藥也不要超過7天,否則很容易對藥物產生依賴性。

(5)睡前不動型

現狀:睡前靜養不動,晚飯後閉目養神,連一些正常的低運動量活動也拒絕參與,以求睡前安靜。然而,坐久了,到睡覺前反而睡不著了。

點評:臨睡前的過量運動,會令大腦興奮,不利於提高睡眠質量。但適量的體育運動,能夠促進人的大腦分泌出抑製興奮的物質,促進深度睡眠,迅速緩解疲勞,從而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特別是腦力工作者,一天下來可能都沒什麼活動,而晚飯後的輕微活動有助睡眠。

臨睡前做一些慢跑類的輕微運動,可以促進體溫升高。當慢跑後身體微微出汗時(一般來講在20~30分鍾為宜),隨即停止。這時,體溫開始下降。當30~40分鍾後睡覺時,人體很容易進入深度睡眠,從而提高睡眠質量。

21、趣話午睡與分段睡眠

午餐後,都會覺得頭昏腦脹,思路緩慢,難以集中精神。這時候小睡片刻,醒後頓覺精神恢複,疲勞遠去。其實,這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睡眠專家狄曼特、布勞頓和丁吉共同發現,人類的身體傾向兩段式睡眠,一次在晚上,中心體溫和清醒程度會同時下降;另一次在下午,程度較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