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天然療法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其中經絡養生、經絡治病法受到了無數人的追捧,很多中醫大家對人體經絡的養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在民間,人們也或多或少地知曉一些保健或治病的穴位,如遇到因大怒或大悲而暈厥者,往往通過“掐人中”來促使患者蘇醒,這正是源於對人中穴作為急救要穴的認識。
雖然現在醫學技術發達,但留學生身處海外,如果能掌握一些定位和實施方法方便的穴位,來達到自我保健和治療疾病目的的方法,相當於隨身攜帶“保健醫生”,能夠便捷有效地解決很多健康問題,既方便又省時省錢。
太陽穴
定位:位於頭部眉毛和外眼角之間,向旁1寸凹陷處。
功能主治:本穴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針對頭痛、偏頭痛、眼睛疲勞、牙痛等症。當人們長時間連續用腦或使用電腦過後,太陽穴往往會出現重壓或脹痛的感覺,這是大腦疲勞的信號。這時按摩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能夠解除疲勞、振奮精神、止痛醒腦,並且能繼續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惡心欲嘔時點按此穴效果也非常顯著。
操作方法:按摩時首先調整好身體姿勢,一般坐姿。保持身體端正,脊背挺直,挺胸收腹,情緒穩定,精神集中。將手掌搓熱,貼於太陽穴,稍稍用力,順時針轉揉10~20次,逆時針再轉相同次數。也可將手掌貼在頭上,以拇指指肚分別按在兩邊太陽穴上,稍用力使太陽穴微感疼痛,然後順逆各轉相同次數。
印堂
定位:麵部兩眉頭間連線與前正中線之交點處。
功能主治:本穴可以散頭部風邪,通竅止痛,主要針對頭身痛、五官不適,如頭痛、前頭痛、失眠、鼻塞、流鼻水、鼻炎、目眩等。長期按摩此穴還能預防感冒和呼吸道疾病。
操作方法:用拇指和食指、中指的指腹點按本穴12次,也可用兩手中指,一左一右交替按摩。
風池
定位:位於枕骨下兩側凹陷處。
功能主治:本穴可以提高人體抵抗力來緩解機體不適。所以按摩本穴可以緩解頭痛、耳鳴、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肩背痛,改善感冒症狀等。落枕時也可點按此穴。
操作方法:先用右手拇、食指岔開,分按兩側風池,兩指同時用力一捏一鬆;換左手拿風池25下;用雙手大拇指分按兩側風池,餘四指抱頭,兩拇指同時用力揉撚旋轉各50下。
安眠
定位:在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翳風穴在耳垂後麵,平時被耳垂覆蓋,於此處設條直線連到風池穴中點即是本穴,因本穴對失眠療效甚好故名安眠穴)。
功能主治:本穴具有清熱寧心,鎮靜安神的功效。按摩本穴可以治療失眠、煩燥、心悸、頭痛、眩暈、高血壓、耳鳴、耳聾、神經性頭痛等。
操作方法:醫者用手拇指肚和中指肚相對,揉患者頸部兩側的安眠穴36次。
大杼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低頭後,頸部最高骨性隆起處的下一個骨性凸起)下骨頭縫之間旁開大約兩橫指的肌肉凹陷處。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緩解肌肉骨節的疼痛。如伏案工作太久導致的頸部酸痛、肩部不適、腰背肌痙攣等,都可以按摩此穴來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操作方法:在開始感覺到頸部有時酸痛,肩部不適時,經常按摩、揉擦大杼穴,沿著大杼穴上下拍打,每天抽時間做2~3次,每次10分鍾,可以通暢氣血,避免在大杼穴形成氣血瘀阻。按摩大杼穴時會覺得酸痛感比較明顯,但按摩之後會感覺放鬆舒暢。
注意事項:急性頸肩疼痛,伴有頸肩肌肉腫脹者,不可強力刺激大杼穴,以免加重肌肉腫脹,使疼痛加重。
合穀
定位: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偏食指一側,雙手都有。
功能主治:緩解各種疼痛,無論外傷還是內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鎮痛作用。中醫學認為,合穀穴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堅持按揉刺激該穴,可以獲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按此穴還能有效預防感冒發生。
操作方法: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穀穴上,做一緊一鬆地按壓,頻率約為每2秒1次,即每分鍾30次左右。重要的是按壓力量要稍強,穴位下麵要求出現酸、麻、脹,甚至有竄到食指端和肘部以上的感覺,即“得氣”現象。這樣才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早晚2次,每次2分鍾。
注意事項:對體質較差的病人,按摩時不宜給以較強刺激,孕婦一般不要按摩合穀穴。
神門
定位: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仰掌的取穴姿勢,神門穴位於手腕部位,手腕關節手掌側,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功能主治:本穴可以提高心功能,緩解機體不適。用於治療健忘、失眠、多夢、情緒煩躁、胸痛、便秘、食欲不振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