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拇指指端按壓此穴或用小夾子夾住此穴2秒鍾,然後放開,反複幾次,效果更佳。
注意事項:按摩此穴時力量不需太大,同時也不必刻意追求酸脹感。
內關
定位:位在手掌橫紋上二寸(即三手指)正中,於兩根筋的中間,有酸脹感。
功能主治:本穴曆來作為治療心髒疾患的要穴,可安神理氣通滯。比如因疲勞引起的心慌心悸等症狀,也可用以防治咽喉痛、胸痛、手臂內側痛、上腹痛、腹瀉、月經痛及嘔吐等。特別推薦:打嗝者點按此穴5分鍾即可止住。
操作方法:一隻手的四個指頭握住被按摩的前臂,使這隻手的大拇指垂直按在內關穴,指和兩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節奏地按壓並配合一些揉的動作,拇指用力點壓1~2分鍾,再揉按1~2分鍾,交替進行,直至症狀得以緩解。
足三裏(人體第一保健與強壯要穴)
定位:位於雙膝,外膝眼下三寸(四手指)脛骨外旁開一手指。
功能主治:本穴經常用於解決消化係統的問題,如腹痛、腹脹、便秘、腹瀉、嘔吐等。此外,本穴對因陽氣虧虛引起的身體不適如肢體怕冷、疼痛等症狀均有較好效果。操作不限時間和場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操作方法:1.端坐凳上,四指並攏,按放在小腿外側,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裏穴處,作按掐活動,一掐一鬆,連做36次。兩側交替進行。2.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與凳保持約120度,食指按放在足三裏穴上,移放中指在上麵加壓,兩指一並用力,按揉足三裏穴,連做1分鍾。兩側交替進行。3.正身端坐,小腿略向前伸,使腿與凳保持約120度,將拇指指端按放足三裏穴處,力集中於指端,盡力按壓,然後推撥該處筋肉,連做7次。兩側交替進行。
按摩足三裏最好采用推拿與按摩相結合的方法。由於足三裏下麵肌肉較豐滿,手力小有時難以達到得氣的效果,也不排除應用一些輔助器械或由別人幫助按摩。
三陰交
定位:位於雙腳內側,在踝骨突出的骨上三寸(四橫指)。
功能主治:本穴對消化病、婦科病有較好療效,包括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腸鳴、腹瀉、月經不調、水腫、小便不利、失眠等。
操作方法:用雙手大拇指按壓雙腳三陰交或轉圈2分鍾,早晚2次。
天樞
定位: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2寸處。
功能主治:本穴主要是用來解決消化問題的。按摩本穴可以治療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症。
操作方法:用兩個拇指頂在天樞穴位置,然後做輪轉按摩。
神闕
定位:位於肚臍正中,即肚臍眼,此穴通神氣與所有穴位相通。
功能主治:本穴能補元氣,增強免疫能力,是人體長壽大穴。主要用以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經常按摩神闕穴可使人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麵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還能預防感冒、糾正腸功能混亂、幫助消化等。若有暈車、暈船,可在上車前2小時,用橡皮膏貼內關或神闕加以預防。
操作方法:用大拇指根骨按壓肚臍眼,雙手重疊按壓或轉圈2分鍾,早晚2次。溫和灸、隔薑灸、附子灸,亦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後放在此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鍾。
氣海
定位:位於臍下1.5寸,為保健要穴,有強壯作用。
功能主治:本穴作為常用的保健學、養生穴,對於提高機體抗病力效果較好。對月經不調、帶下過多、脫肛有一定防治作用。
操作方法:溫和灸、隔薑灸、附子灸,亦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後放在氣海穴上,每次施灸15~30分鍾。注意不要燙傷。
關元
定位:位於肚臍下三寸(即四橫指)。
功能主治:本穴主要能夠提高機體抗病力,對緩解消化係統、植物神經的功能紊亂有良好效果。常用以處理尿頻、黃白帶下、痛經、眩暈、神經衰弱等問題。
操作方法:用手中指按壓或先逆時針後順時針轉圈按摩。
在此,需要提醒海外學人注意的是,對以上穴位進行自我按摩保健,其效果因年齡、體質不同各不相同,因人而異,但隻要堅持進行,對身體健康都是有益無害的。
(作者簡介:唐立龍,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在讀博士生;王天芳,北京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診斷係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