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溫阿拉莫要塞事件(1 / 2)

文苑

作者:高新軍

在19世紀的美國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對形成今天的美國有決定性影響。比如,1803年托馬斯·傑弗遜總統主導的路易斯安那大並購,將美國版圖擴大了近1倍。又比如,美國的南北戰爭,造就了林肯這樣偉大的總統,雖然美國內戰付出了傷亡100萬人的沉重代價,但也換來了國家的統一和繁榮。同樣,發生在160多年前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的阿拉莫要塞事件,也稱得上是美國曆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它是得克薩斯州從墨西哥獨立出來的導火索,也是後來1847年美墨戰爭的前奏。其重要性不僅在於該事件反映了當時美國製度與墨西哥製度的碰撞與對抗,而且在這種對抗中,美國憑借其製度和實力上的優勢,迫使墨西哥“出售”了大片國土,從而最終形成了今天美國的版圖。

在曆史上,像美國內戰這樣既有製度上的優勢,又在道義上占據上風的重大事件並不多。像阿拉莫事件在今天看來就頗為糾結。從製度優劣上看,是美國自1789年實行的民主自治製度戰勝了墨西哥當時的專製獨裁製度。顯然,美國代表了曆史發展的方向。但是從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來看,則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之間的衝突。美國作為侵略者在道義上是非正義的,墨西哥盡管當時戰敗了,但他們是反對侵略的正義之舉。其實,阿拉莫事件中的這兩重含義,也在別國的曆史中重複上演著。

曆史上,西班牙曾是16世紀的海上強國,其“無敵艦隊”1588年8月在法國加萊海麵上迎戰相對弱小的英國艦隊,結果卻是西班牙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這場海戰也可以看作是當時西班牙專製統治,與英國分權式的民主自治製度的一次殊死較量。有趣的是,後來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的美國,繼承了來自宗主國的民主自治傳統。墨西哥則為西班牙殖民地近300年,並在那裏產生出了比宗主國更加專製的結果。

“阿拉莫”這個名字就像中國的“中山”一樣,在美國到處出現。有阿拉莫租車公司,阿拉莫街道,也有阿拉莫廣場。由此看來,“阿拉莫”是美國推崇的一種精神象征,構成了美國精神的一部分。筆者2009年6月和2010年7月曾兩次參觀阿拉莫要塞,感到此事件所折射出來的一些深刻道理,直到今天仍舊令人深思。

阿拉莫最早是印第安人建立的一個居住點。後來西班牙人把它改建成了一個傳教的軍事要塞。1810年墨西哥發生革命,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出來。1824年墨西哥製定了新憲法,實行聯邦製。聖塔·安納將軍由於在反對西班牙統治的革命中有功,被推選為墨西哥總統。但此人在執政期間熱衷於搞獨裁專製。他上台後,廢除了墨西哥新憲法,實行中央集權的獨裁統治。這樣,就與要求民主自治的美國移民產生了矛盾。當時,美國憲法已實行多年,民主自治精神深入人心。美國移民要求恢複1824年墨西哥的新憲法,但遭到了拒絕。在多次爭取和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得克薩斯的美國移民誌願軍在1835年12月向占領阿拉莫要塞的墨西哥軍隊發起了進攻,經過逐屋爭奪,最後全部墨西哥軍隊投降,阿拉莫成為美國移民誌願軍的據點。

此舉大大激怒了聖塔·安納總統,他調集了6000名墨西哥軍隊,向得克薩斯的聖安東尼奧進發,要一舉消滅這些膽大妄為的反叛者。1836年2月19日,墨西哥軍隊到達聖安東尼奧外圍,經過12天的不斷壓縮,最後將美國移民誌願軍包圍在阿拉莫要塞的城堡中。之前,美國移民誌願軍也派出4個人分別向其他美國移民點和美國政府求救,但是隻有來自岡察雷斯的32人前來增援。3月6日淩晨,2000名墨西哥軍隊向駐守在阿拉莫要塞裏的200名美國移民誌願軍發起了最後攻擊,到天亮,美國移民誌願軍全部陣亡,墨西哥軍隊也死傷了約6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