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手健身可選擇多種姿勢。坐姿拍手:適合在家裏做。站姿拍手:適合在公園鍛煉時做。邊走邊拍手:適合爬山或散步時做。原地踏步拍手:適合在家中及戶外做。
21.為什麼拍大腿可治口苦?怎麼進行
有人常常感到口苦。口苦通常是由急性炎症引發的,比如肝、膽的炎症。炎症影響到膽汁正常的代謝,口中即感苦味。嚴重的口苦還常伴有頭暈目眩、臉紅眼赤、性急易怒、大便幹結、脈象弦數等症狀,長時間發展下去就會給健康帶來不利。
口苦和膽是脫離不了關係的。如果你是個繁忙的人,那麼一定要為自己計劃出拍膽經的時間。膽經在人體側麵,從屁股開始一直向下拍即可。如果每天拍200~300下,對治療膽部的病症是非常有利的。需要提醒你的是,在拍的過程中,如果出現膽經不通、外側淤青的情況,千萬不要害怕,以為是自己的操作失誤帶來了什麼嚴重後果,其實這是自然的反應,隻要你接著拍,淤青很快就會消散。
雖然這是再平常不過的方法,卻能起到神奇的療效:一方麵,拍打使膽經的活動加速,大腿外側堆積在膽經上的垃圾廢物順利排出,減少了臀部和大腿外側的脂肪;另一方麵,膽經受到刺激,強迫膽汁分泌,提升了人體的吸收能力,提供了人體造血係統所需的充足材料。
22.怎麼拍打按揉治療手腳冰涼
(1)拍打足三裏穴(外膝眼直下四橫指,然後向外一橫指的地方),每日早晚各100餘下,接著拍打小腿100餘下,然後拍打膝蓋32下、揉搓膝蓋32下、左右轉膝各32圈,最後微壓膝,左右膝各壓32次。
(2)先用右手掌快速搓揉左腳心(湧泉穴),再用左手掌快速搓揉右腳心,以搓到有熱感為宜;接著搓各個腳趾,每個腳趾搓32下,特別是拇趾第二節有幾根毫毛的地方,叫“三毛穴”,此穴要多搓揉,還要用力捏“三毛穴”3~5次。每日2遍。
(3)按揉心俞穴(左右肩胛骨下部中間,脊柱骨兩側)36下。
(4)按揉腎俞穴(即兩邊腰眼)36下。
(5)按揉氣衝穴(大腿根裏側,此穴下邊有一根跳動的動脈,即腹股溝動脈處),然後再按揉動脈,一鬆一按,交替進行,一直按揉到腿腳有熱氣下流的感覺為止。
另外,經常活動四肢,促進上下肢的血液循環,也有利於手腳冰涼症狀的改善;同時,每天用溫熱水浸泡手足,並進行四肢的按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鍛煉要經常化,才能收到明顯的療效。
23.怎麼進行捶打健身
唐代《千金備急要方——老子按摩法》中指出:“捶打可以行氣活血,舒筋通絡。”中醫認為,氣血是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相互轉化的,它們靠經絡運行全身。
(1)頭頸捶打法站立或坐於椅子上,雙眼平視前方,全身鬆弛,然後舉起雙臂,用手掌同時捶打頭頸部,左手捶打左側,右手捶打右側。先從後頸部開始,逐漸向上捶打,一直捶打到前額部,再從前額部向後捶打,直到後頸部,如此反複5~8次。久之可防治頭部疾病,如頭痛、頭暈、頭部不適等。同時,由於捶打促進了頭頸部血液循環,因而可以收到健腦和增強記憶的功效。
(2)胸背捶打法取站立姿勢,全身自然放鬆(冬天應脫掉棉衣)。雙手半握拳,先用左手捶打右胸,再用右手捶打左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左右胸各打150~200次。捶打完胸部捶打背部,每側各捶打100次左右。如果有人協助捶打背部,效果會更好。經常捶打胸背部,對呼吸道及心血管病症狀有減輕作用,而且能夠促進局部肌肉發育。但要切記,不可用力過大。
(3)四肢捶打法用左手捶打右上肢,用右手捶打左上肢,每側捶打100次左右。長期堅持可防治肢體麻木,促進肌肉發育,解除上肢酸痛。捶打下肢時宜采取坐姿,先捶打左腿,然後再捶右腿,一般各捶打150次左右。捶打時雙手從上到下,從裏向外,再從下到上,從外向裏,由大腿到小腿輕輕捶打。
總之,捶打時要全身放鬆,排除雜念,用力要均勻,要持之以恒。
24.為什麼要鍛煉手的握力?怎麼進行
中醫理論認為,人手的握力與肝經有重要關係,如果我們想長壽,就應經常鍛煉手的握力。
(1)揉核桃法日常生活中我們沒事時要多活動手指。過去老人們有個很好的鍛煉方法——揉核桃,就是把兩個核桃放在手心裏揉來揉去。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活動到每根手指,而且核桃在手心當中正好形成了一個太極之象,所以也叫做太極球。
(2)十指相敲法十指相敲法是種很好的鍛煉方法,就是讓我們雙手的十指相對,互相敲擊。中醫認為,這種方法既能鍛煉手的靈活性,也能練肝氣,對大腦的養生也有好處。手腳冰涼的人一定要經常十指相敲,這樣血脈可通到四肢末梢。
(3)握杠懸垂這也是極好的一個方法,且越早練越好。其方法很簡單,隻要握住杠,腳離地即可。力量強的可增加點難度,如做擺動動作,以增加脊柱伸展的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