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海鮮魚蝦營養雖多, 食用之時也要重養生(2)(2 / 3)

鯽魚——肝腎和心腦血管病者的福星

據《本草綱目》記載:鯽魚味甘、性平,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之功效。

鯽魚又稱鮒魚、喜頭、童子鯽。我國除西部高原外,各地江河湖塘等均有分布。獲得後,去鰓、鱗、內髒,洗淨鮮用。

鯽魚所含的蛋白質質優、齊全、易於消化吸收,是肝腎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良好蛋白質來源,常食可增強抗病能力,肝炎、腎炎、高血壓、心髒病,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患者可經常食用;

鯽魚有健脾利濕,和中開胃,活血通絡、溫中下氣之功效,對脾胃虛弱、水腫、潰瘍、氣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的滋補食療作用;產後婦女燉食鯽魚湯,可補虛通乳;

鯽魚肉嫩味鮮,可做粥、做湯、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適於做湯,鯽魚湯不但味香湯鮮,而且具有較強的滋補作用,非常適合中老年人和病後虛弱者食用,也特別適合產婦食用。

盡管鯽魚的營養豐富,但我們在食用時,還要注重人的體質,根據人的體質選擇是否食用鯽魚肉。總的來說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營養不良性浮腫者宜食;孕婦產後乳汁缺少者宜食;脾胃虛弱,飲食不香者宜食;小兒麻疹初期,或麻疹透發不快者宜食;痔瘡出血,慢性久痢者,這些人宜食鯽魚肉。但感冒發熱期間不宜多吃。

黃鱔——補中益血

據《本草綱目》記載,黃鱔肉性味:味甘,性溫。能補氣益血,強筋骨,除風濕、止血。主治:虛勞;疳積;陽痿;腰痛;腰膝酸軟;風寒溫痹;產後淋瀝;久痢膿血;痔瘺;臁瘡

黃鱔又稱鱔魚。除西北外,我國各地江河、湖塘、稻田中均有分布。獲得後,除去內髒和頭、尾,或剔去骨,洗淨鮮用。黃鱔肉可用於改善:氣血不足,虛羸瘦弱者;產後惡露不盡,或出血而氣虛血虧者;黃鱔肉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酸痛,腰腳無力。

黃鱔肉嫩味鮮。營養價值甚高。鱔魚中含有豐富的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根據美國試驗研究資料,經常攝取卵磷脂,記憶力可以提高20%。故食用鱔魚肉有補腦健身的功效。它所含的特種物質”鱔魚素”,能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對糖尿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極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鱔魚含有的維生素A量高得驚人。維生素A可以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

泥鰍——暖中益氣-

據《本草綱目》記載:泥鰍味甘;性平,可補益脾腎;利水;解毒。主脾虛瀉痢;熱病口渴;消渴;小兒盜汗水腫;小便不利;陽事不舉;病毒性肝炎;痔瘡;疔瘡;皮膚瘙癢。

泥鰍個體雖小,但其分布甚廣,任何水域中都有,一年四季均可捕撈。其生命力強,資源豐富,還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小水產品。泥鰍肉質細嫩鮮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18.4-22.6克,比一般魚類高;還含有脂肪2.8-2.9克,熱量100-117千卡,鈣51-459毫克,磷154-243毫克,鐵2.7-3.0毫克,以及維生素B1、B2和煙酸。

泥鰍性味甘、平。《醫學入門》中稱它能”補中、止泄”。 《本草綱目》中記載鰍魚有暖中益氣之功效;對解渴醒酒、利小便、壯陽、肝炎、小兒盜汗、痔瘡下墜、皮膚瘙癢、跌打損傷、手指疔瘡、陽萎、腹水、乳癰等症均有良好的療效。特別適宜身體虛弱、脾胃虛寒、營養不良、小兒體虛盜汗者食用,有助於生長發育;同時適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療化療後、急慢性肝炎及黃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黃疽型肝炎更適宜,可促進黃疽和轉氨酶下降;同時適宜陽痿、痔瘡、皮膚疥癬瘙癢之人食用。

草蝦——補腎壯陽

蝦性味甘、溫,入心、肝及腎經,《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都有相關記載。中醫認為,蝦子具有補腎壯陽、通乳、益氣滋陽等功效,產婦待產後一周傷口逐漸好轉後,可以用些許黃酒與蝦子共同烹煮後食用,有助乳汁分泌。

【草蝦本色】

草蝦,學名斑節對蝦,又稱黑殼蝦,軟甲綱,對蝦科。生命力強,肉味鮮美,個體大,是對蝦屬中最大的一種。草蝦具有生長快、食性雜、廣鹽性、養殖周期短、個體大、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成蝦產量高等特點。

淡水蝦性溫味甘,入肝、腎經;蝦肉有補腎壯陽,通乳抗毒、養血固精、化瘀解毒、益氣滋陽、通絡止痛、開胃化痰等功效;適宜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泄、乳汁不通、筋骨疼痛、手足抽搐、全身搔癢、皮膚潰瘍、身體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病人食用。

【廚前叮嚀】

1、色發紅、身軟、掉拖的蝦不新鮮盡量不吃,腐敗變質蝦不可食;

2、蝦背上的蝦線應挑去不吃

美味頭牌菜:油炸草蝦

主料:草蝦300克

調料:醬油25克,鹽3克,薑2克,料酒5克,澱粉(玉米)10克,花生油60克

製作步驟:

1、將草蝦剪去須、腳,清水洗淨瀝幹,放入盛器;

2、加鮮醬油、精鹽、酒、薑末,拌和後稍醃,讓蝦吸入調味;

3、炒鍋燒熱,下油燒至八九成熟時,將醃蝦加入澱粉,略拌;

4、隨即下鍋,炸至色紅殼脆,撈起瀝幹油,裝盤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