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7章 海鮮魚蝦營養雖多, 食用之時也要重養生(2)(1 / 3)

料:食鹽5克,味精3克,料酒20克,麻油、水適量

製作步驟:

1、將砂仁搗碎,生薑切成細粒同裝入鱸魚腹中,置碗中。

2、加料酒、精鹽、麻油、味精和水,置蒸籠內蒸熟。當菜或點心食用,吃肉喝湯

食療功效:用於脾虛氣滯,脘悶嘔逆,胎動不安

【鰻魚宜忌】

患有皮膚病瘡腫者忌食。鱸魚忌與牛羊油、奶酷和中藥荊芥同食。

帶魚——養肝止血、和中開胃

【帶魚本色】

帶魚又叫刀魚、牙帶魚,是魚綱鱸形目帶魚科動物,帶魚的體型正如其名,側扁如帶,呈銀灰色,背鰭及胸鰭淺灰色,帶有很細小的斑點。

帶魚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我國古今醫學及水產藥用書籍記載,帶魚有養肝、祛風、止血等功能,對治療出血、瘡、癰腫等疾有良效。帶魚鱗是製造解熱息痛片和抗腫瘤的藥物原料。鱗中含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有顯著的降低膽固醇作用。適宜久病體虛,血虛頭暈,氣短乏力,食少贏瘦,營養不良之人食用。中醫認為它能和中開胃、暖胃補虛,還有潤澤肌膚、美容的功效,不過患有瘡、疥的人還是少食為宜。

【廚前叮嚀】

1.帶魚腥氣較重,宜紅燒,糖醋;

2.新鮮帶魚為銀灰色,且有光澤;但有些帶魚卻在銀白光澤上附著一層黃色的物質。這是因為帶魚是一種脂肪較高的魚,當保管不好時,魚體表麵脂肪因大量接觸空氣而加速氧化,氧化的產物就是使魚體表麵產生了黃色。

3.購買帶魚時,盡量不要買帶黃色的帶魚,如果買了,要及時食用,否則魚會很快腐爛發臭。

美味頭牌菜:幹炸帶魚

主料:帶魚800克

調料:薑10克,花椒5克,八角5克,澱粉(豌豆)10克,鹽5克,植物油50克

製作步驟:

1.將帶魚去腸、去頭尾、刮鱗洗淨後切成5厘米長的段,然後用薑末、花椒粉、大料粉、鹽醃製一下,澱粉調水掛漿。

2. 鍋中放植物油燒熱,將帶魚段取出,逐個下入油鍋,慢火炸至兩麵金黃時,撈出裝盤,即可食用

親嚐體驗:魚段金黃,酥脆鮮香。

食療主打餐:清蒸帶魚

主料:舟山鮮帶魚段150克,;

輔料:腐竹幹30克,筍片10克,蔥絲15克,小蔥花5克

料:1克,植物油45克,生抽醬油40克

製作步驟:

1、將帶魚段去骨,加入筍片備用;將腐竹幹用60℃溫水浸泡發開;

2、將發好的腐竹鋪底,將備好的帶魚放上鹽1克、油10克上蒸籠蒸6分鍾;

3、放上蔥絲、小蔥花,淋油配生抽即可

食療功效:

帶魚能益脾胃、養肝。用於肝炎患者,可改善其症狀。也可用於營養不良,毛發枯黃。

【帶魚宜忌】

鮮帶魚與木瓜同食,對產後少乳、外傷出血等症具有一定療效。帶魚忌用牛油、羊油煎炸;不可與甘草、荊芥同食。

鰱魚——健脾補氣,溫中暖胃

據《本草綱目》記載:鰱魚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暖胃。可用於脾虛氣弱,少氣乏力,或脾胃虛寒,飲食減少等症。

鰱魚味甘、性溫,入脾、胃經;有健脾補氣、溫中暖胃、散熱的功效,尤其適合冬天食用;可治療脾胃虛弱、食欲減退、瘦弱乏力、腹瀉等症狀;還具有暖胃、補氣、澤膚、烏發、養顏等功效。

【功效】健脾,利水,溫中,益氣,通乳,化濕。

【性味】味甘;性溫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溫中益氣;利水。主久病體虛;水腫

鰱魚雖然具有健脾,利水,溫中,益氣等功效,但並非所有人是適宜食用鰱魚,其中腎炎,肝炎,水腫,小便補利者宜食;脾胃氣虛,營養不良者宜食鰱魚。但據前人經驗,痛疽疔瘡,無名腫毒,瘙癢性皮膚病,目赤腫痛者以及紅斑狼瘡者忌食鰱魚。

青魚——淡水魚中的精品

據《本草綱目》記載:青魚肉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益氣、補虛、健脾、養胃、化濕、祛風、利水之功效,還可防妊娠水腫。

青魚肉細嫩鮮美,蛋白質含量超過雞肉,是淡水魚中的上品。以鮮銷為主,熏製品、糟製品以及油浸青魚和茄汁油炸青魚等罐頭也很受歡迎。

青魚肉性味甘、平,無毒,有益氣化濕、和中、截瘧、養肝明目、養胃的功效;主治腳氣濕痹、煩悶、瘧疾、血淋等症。其膽性味苦、寒,有毒,可以瀉熱、消炎、明目、退翳,外用主治目赤腫痛、結膜炎、翳障、喉痹、暴聾、惡瘡、白禿等症;內服能治扁桃體炎。由於膽汁有毒,不宜濫服。過量吞食青魚膽會發生中毒,半小時後,輕者惡心、嘔吐、腹痛、水樣大便;重者腹瀉後昏迷、尿少、無尿、視力模糊、鞏膜黃染,繼之騷動、抽搐、牙關緊閉、四肢強直、口吐白沫、兩眼球上竄、呼吸深快。如若治療不及時,會導致死亡。

鰣魚——補脾益氣,溫中開胃

據《本草綱目》記載:鰣魚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有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

鰣魚又稱瘟魚、三黎、分布於我國沿海及長江、錢塘江、珠江等水係。獲得後,除去鰓、鰭、內髒,不去鱗,洗淨鮮用。鰣魚肉嫩味鮮美,鱗下多脂,是名貴的食用魚類,為江南席珍。鰣魚蒸後,以其流下之油,塗火燙傷處甚效。鰣魚肉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溫中開胃。這一點在醫書中都有記載:據《食療本草》記載:鰣魚肉“補虛勞。” 據《日用本草》記載:鰣魚肉“快胃氣。” 據《本經逢原》記載:鰣魚肉“性補,溫中益虛。”

鰣魚味鮮肉細,營養價值極高,其含蛋白質、脂肪、核黃素、尼克酸及鈣、磷、鐵均十分豐富;鰣魚的脂肪含量很高,幾乎居魚類之首,它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大有益處;鰣魚鱗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治療瘡、下疳、水火燙傷等症。《本草綱目》稱鰣魚”肉,甘平無毒,補虛勞。蒸油,以瓶盛埋土中,取塗燙火傷,甚效。”《日用本草》記載說:凡食鰣魚,不可煎熬,宜以五味同竹筍、荻芽帶鱗蒸食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