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飲食習慣與中老年健康(2)(1 / 3)

其目的在補充上午熱能的消耗,又要為下午的工作、學習做好充分準備。但吃飽並不要求十分飽,八九分飽最合適。午餐的特點:熱能高,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各種營養素較為豐富。

晚餐:主食,各種米、麵製品,以稀為主,如豆粥、麵條等。

副食,蛋類、豆製品、蔬菜、水果等。

現代要求晚飯宜選擇:低脂肪、易消化、低熱能的食物,防止豐盛的晚餐使人發胖誘發疾病等。

45.影響中老年健康的“飲食綜合征”有哪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文明的飛速發展,人們的飲食習慣及享受觀念發生了改變,從而產生了許多影響健康的“現代病”和“文明綜合征”,對中老年人的損害最明顯,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1)夜食綜合征。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有醫生發現部分人群有特殊的進食狀態,他們在早上不想吃飯,或者根本就不吃飯,到了晚上卻胃口大開,食欲特別好,吃得也很多,並合並有失眠等症狀。隨著經濟的發達和城市夜生活的繁榮,生活方式也不斷變更,出現上述症狀的人也越來越多,症狀越明顯,醫生把這種現象稱為“夜食綜合征”。

現代生活許多人夜生活的豐富多彩,“熬夜一族”越來越多,打亂了人體正常的生理節律。還有許多人晚餐之後,因工作需要或習慣愛好,夜間10點以後食用夜餐,也有些是晚餐時進行交際活動,進餐時間延長至深夜。久而久之,人體的生物節律就會進一步打亂,其結果是晚上睡覺時失眠,早上不起床,有些人越到晚上越精神,而且胃口大開,甚至非入夜胃口不開,身體逐漸發胖,次日工作乏力,精神不集中。這也稱之為“夜食綜合征”或“夜餐綜合征”或“夜食症侯群”。

為什麼晚上想吃東西?是因為肚子真餓了,還隻是為了排遣一天的工作壓力?過去有人懷疑“夜食征侯群”可能是胰島素分泌過量,導致有些人進食後很快就餓了,半夜還起床找東西吃,但國外最新研究發現,這類患者的胰島素分泌正常,而褪黑素(腦白金的主要成份)、類固酮分泌異常。不過內分泌失調究竟是失眠還是夜餐造成的,仍難以區別。晚上大量進食、運動量又少,熱量過剩,很容易養出胖子,這類人不但是肥胖高危人群,也很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夜食征侯群”患者多合並抑鬱症狀,吃可能隻是發泄手段之一。

因此,國外已利用心理谘詢加上使用抗抑鬱劑治療“夜餐綜合征”效果非常好。當然,最好的辦法還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盡量少熬夜或不熬夜,保證足夠的睡眠,定時定量就餐,晚餐不宜太豐富,少吃夜宵,以“粗茶淡飯”為宜,隻要保持機體正常的生理節律,就會遠離“夜食綜合征”。

(2)美味綜合征。

由美國內科醫生赫曼.考察克發現並命名。20世紀年代初期,赫曼發現當人們節日過後,許多病人往往會出現表現相同的症狀,如頭暈乏力、四肢麻木、下肢抽動、眼球突出、心悸煩躁等。並因此到醫院就診,通過問病史,醫生發現這些奇怪的症狀都發生在飲食美味佳肴之後,肯定和飲食有關。近年來這種美味綜合征越來越多,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赫曼認為上述症狀的產生主要是因食品中的味精含量太多所致。味精的主要成份是麩酸鈉,過量的麩酸鈉在體內分解為穀氨酸和酪氨酸,酪氨酸在腸道細菌的作用下,由血液吸收到達腦組織後,腦組織的正常生理活動受到抑製,從而從出現了上述症狀。

研究證實,人若一次攝入的麩酸鈉達5g時,即出現輕度的反應,超過10g以上可出現重度中毒症狀。預防的辦法:一是不要一次吃含穀氨酸鈉較多的雞鴨魚肉等美味食品,烹調時少放味精。因為大多數“美味”主要是由味精、雞精等促味;二是多吃些綠葉蔬菜,飯後吃些水果或喝杯水,以促進胃腸蠕動,使食物中的毒盡快排出。此外,美味綜合征往往與過節、放假有關,所以有些人也稱為“節假日綜合征”。

(3)快餐綜合征。

方便麵、盒飯、火腿腸、罐頭等快餐食品,由於其方便、快捷、省時、經濟的特點,已成為廣大消費者的飲食品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當今時代的快節奏、強競爭、高效率的要求情況下,快餐更顯特色。

然而長期大量食用快餐食品可能導致“快餐綜合征”。其表現為頭暈乏力、眼花目眩、口腔潰瘍、食欲下降、惡心嘔吐等。因為這些食品全麵營養較差,其主要成份是碳水化合物,並不完全具備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日久會引起營養不良。缺鐵性貧血等病。

專家們曾做過調查,在長期食用方便食品的人群中,有60%的人營養不良,54%的人患缺鐵性貧血,23%的人患維生素B2缺乏症,16%的人缺鋅,同時還發現方便食品的包裝不能完全抵禦外界病原微生物的進入,使方便食品變質,食後對人體極為不利;另外方便食品中多加入防腐劑,以阻止食物的酸敗進程,所以這些食品對人體的危害,既有防腐劑的毒害作用,又有食品酸敗後產生的毒素,這些有害物質進入人體,能破壞身體的重要酶係統,促使人早衰或患癌症及其它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