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信息技術給曆史插上飛翔的翅膀
環境構建
作者:安玉惠
巧用多媒體能活化初中曆史課堂,切實提高曆史學科教學質量。分析信息技術與初中曆史課堂教學整合的必要性,提出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操作有機融合的策略。
信息技術應用與初中曆史教學,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也使教師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變過去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規避信息技術輔助初中曆史教學的誤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初中曆史課堂教學中的特有功能,讓信息技術為初中曆史插上騰飛的翅膀。這是值得廣大一線初中曆史教師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1 信息技術與初中曆史課堂教學整合的必要性
初中曆史課堂是提高曆史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采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以課堂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是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但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但能夠引進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而且更應該側重信息技術與曆史課堂的有效融合。隻有這樣,才能凸顯它在轉變教學觀念、優化課堂結構、革新教學設計、更新教學方法等方麵的獨特優勢,進而讓信息技術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保駕護航。
1.1 信息容量大
曆史教學與信息技術科學整合可使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比常規課堂多得多(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大容量儲存信息的優勢,精選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背景、視頻資料、知識要點、板書設計、隨堂練習等)。應用信息技術輔助初中曆史教學,不同層次的學生完全可以根據個人的實際汲取所需,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能增加課堂教學的密度,能擴大課堂信息容量,能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1.2 形象直觀性強
形象直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法寶,這是教師的金科玉律。在曆史教學活動中,引入信息技術,實現重塑形象直觀的感性材料,營造相對真實的曆史場景,調動學生的感官作用的目的,讓學生在體驗、熏陶中引起情感共鳴。
如教學“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討論“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問題時,為了能加深對清政府腐朽本質的理解,筆者精選出學生收集到的電影《甲午風雲》中的幾個鏡頭:北洋水師官兵奮勇抗敵,以身殉國;北洋水師“避戰保船”腹背受敵;慈禧太後六十慶典,鋪張準備;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學生通過觀察直觀畫麵,點燃靈感,積極思維,培養了觀察、分析、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這樣的課堂,師生心智得到曆練,想象得以飛揚,不覺沉醉於曆史知識的海洋裏。
1.3 興趣點采集快捷
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學習過程的核心,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師的重要使命。信息技術動態模擬,妙趣橫生。一方麵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麵可以吸引學生,誘發學習動機。這是一支筆和一張嘴的傳統的教學模式所無法匹敵的。計算機網絡係統能把聲、光、像各種媒介綜合在一起, 以生動逼真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
如在教學“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內容時,為了能讓學生了解我國人口流動趨勢,筆者發動學生製作課件“北人南遷示意圖”動畫,學生從製作示意圖的過程中體會到:北方少數民族遷往中原(黃河流域),中原漢族遷往江南(長江流域)。這為進一步理解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奠定了基礎。播放時筆者為課件配上音樂,學生的視覺及聽覺都產生強烈的衝擊,注意力馬上被吸引。
1.4 加快教師專業成長
21世紀將是人類全麵進入信息化社會的世紀,教育正在經曆由傳統時代向網絡時代轉折的特殊時期。目前,許多學校已經裝備了高配置、高技術水平的多媒體教室。作為一個21紀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意識地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係和能力結構以完善自己,不斷地學習各種最新的教育理論以充實自己。現代教育要求教師主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教育信息化落到實處。因此,迅速提高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並能將新的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有機結合,是加快教師專業成長步伐的內容,是提升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的關鍵,是把自己曆練成現代教育的實踐者、現代教育規律的發現者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