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城鄉小學生“二語”習得的差異(2 / 3)

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英語課堂教學中語言環境的創設本身難度也比較大,一是可資利用的物質條件較差,二是教材內容過分地貼近城市生活而遠離農村生活。

二、學習動機對小學生二語習得的影響

二語習得的關鍵是習得者要主動地、自然地進入言語交際的狀態和情境。學生主動與否,取決於他們的學習動機。

教育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動機包含了一係列的因素,這些因素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動力”和“方向”。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所引起的,學習也不例外。學生學習的過程是被學習動機支配著的,或者學習動機是學習動力產生的初始因素,它表現為學生學習的目標、願望、興趣等,對學習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根據Gardner和Lambert的觀點,動機可以基本上分為兩種:融合型和工具型。Gardner和其他的研究人員把“融合型動機”定義為“學習者個體由於希望和他認為的那個有價值的語言社區更好的交流而產生的強烈的學習願望”(Gardner,Smythe,Clement&lGliksman,1976:199)。融合型動機和以下這些因素有緊密的聯係,比如“對目標語感興趣”,“對待學習目標語的態度”,“對學習環境的態度”,“對目標語社區的態度”和“目標語社區有交流的願望”等等(Gardner,1982)。這種動機和工具型動機截然不同,因為工具型動機的學習者是完全為了達到某種實用的目的而學習的。

為了對比城區和農村小學生們學習動機的不同,以及他們在不同的學習動機下如何進行二語習得,筆者各選取了兩名學生:城區的一名學優生夏同學和一名學困生許同學,農村的一名學優生朱同學和一名學困生顧同學。夏同學是我校上一屆少先隊大隊長,她有著非常明確的學習目標,因此她的學習態度非常端正,學習習慣也非常好,英語學習對於她來說是一種享受。朱同學是筆者現在所接班的英語課代表,此班的英語基礎較差,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朱同學仍然能保持積極的學習英語的態度,因為家庭條件不允許他請家教,所以他幾乎是用上了全部的課餘時間來學習英語。許同學是任課教師都感到很頭疼的一個學生,他有著非常聰明的腦袋。可也有著最不端正的學習態度。為了能讓他好好學習,教師和家長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可最終教師發現,他如果想達到教師應許的某個承諾,就會在一段時間內認真學習,而且學習效果也會非常好。可一旦目的達到了,他就又故態複萌。他的學習動機完全是為了達到某種使用目的而學習。顧同學的情況則比較特殊,她是一對不能生育的夫妻抱養的孩子,還有著輕微的癲癇病。因此她基本上沒有什麼學習動機,隻是坐在課堂上看老師表演,課後也從來不完成任何作業。每次跟她或者她父母談過之後,都收效甚微,或許對於這個孩子來說,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這四個學生都是個案,還有好多學生由於學習動機的不同,對英語學習的態度也不同。但總體而言,具有融合型學習動機的學生。他們在二語習得方麵的進步都非常顯著;具有工具型學習動機的學生,就算他們的英語學習暫時還不錯,那也隻是他們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進行的努力,最終他們的二語習得效果都會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