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足部的常用穴位(1)(3 / 3)

2.足部症狀的穴位按摩

(1)按足底治高血壓

高血壓病是一種主要由於高級神經係統功能失調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的病理變化是全身細小動脈在初期發生痙攣,而在後期發生硬化,臨床表現是血壓升高,神經功能失調症候群,以及後期並發急性腦血管病、高血壓性心髒病和腎功能不全等。無論是原發性還是繼發性的高血壓,開始時往往不被發現,尤其是有些家庭婦女,不常做健康體檢,雖然有時出現頭痛、肩酸、耳鳴等症狀,常常不被注意,結果導致惡化。足底按摩對此病有良好的療效。

1)足底按摩

首先要充分刺激腳底,就是用拳頭充分摩擦腳底,或者是輕敲腳底1~2分鍾。然後按摩腎、輸尿管、膀胱、頭部反射區。腳底的神經非常豐富,如果神經功能正常,全身的血管反射即可維持正常,對抑製血壓的升高非常有效。如果血管有脆弱、硬化、喪失彈性的現象,就會增加心髒負擔,甚至使之不勝負荷。刺激腳底,可以使血管增加彈性,也就可以間接地幫助心髒的功能,從而使血壓正常化。按摩足底反射區和穴位,可以反射性地使血壓調節中樞的功能穩定下來,從而產生降低血壓的效果。

2)按摩方法

敲打、指壓、按搓足底及湧泉穴:患者坐位,用一側手半握空拳,用小指的指掌關節端叩打另側腳底的湧泉穴,每次叩打100次左右,然後換另一隻手去叩打另側湧泉穴100次左右,血壓會下降,一日2次,保持下去,精神爽快。再用一側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並攏,按搓足底,要從上向下,再從下到上,反複搓揉,直到手指脹痛,足底皮膚發紅,有熱感,然後用中指指腹壓迫湧泉穴2~4分鍾,再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堅持每天早晚各做一次,頭清目爽。

(2)低血壓的足底按摩

低血壓也分原發性低血壓和繼發性低血壓。原發性低血壓原因不明,可能有遺傳性因素,而繼發生低血壓多半是由於腎上腺功能低下、腦下垂體前葉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內分泌的因素,嚴重的營養不良、貧血也是主要原因。低血壓的人,多有手腳發冷、頭重、困倦、精神疲勞、暈眩、食欲不振、情緒低落及虛脫感等症狀,同時喜冷怕熱,每逢突然站立時,會有暈眩感,甚至昏倒,所以,又稱為“直立性低血壓病”。一般來講,凡高壓(收縮壓)在100毫米汞柱以下者,稱為低血壓症。有低血壓的人,當務之急就是促進血液循環,活躍微循環及心髒功能。

1)足底按摩

經常進行腳底按摩也可以治低血壓,可按摩腎、輸尿管、膀胱、頭部、內耳迷路各反射區。也可以雙腳平放著地,而將腳拇趾尖翹起,反複做30下,可解除身體困倦、暈眩、直立性暈眩等。

2)按摩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醫者用手的中指尖壓迫百會穴約1分鍾,改用指腹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再逆時針方向旋轉按摩36次,然後向下推拿到風池穴、肩井穴,指壓、按摩推拿手法同上述。

(3)足底按摩可治療心悸

心悸是中醫臨床常見的診斷,而在西醫的一些疾病中,心悸也是一個常見的症狀。心悸即自覺心慌、心跳的感覺。具體是指患者心中悸動,驚慌不安,心跳異常的一種病症。心悸患者心跳次數過快或過慢,或心跳次數正常而仍感覺心跳異常、心慌不定,甚至不能自主,嚴重時伴有氣短、喘促、胸悶疼痛,一般呈陣發性出現,常因情緒波動、勞累而誘發或加劇,並且心悸常和失眠、健忘、頭暈、目眩及耳鳴等症狀同時並見。心悸常見於西醫的各種心髒疾病,如冠心病、風心病、高血壓性心髒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也可見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更年期綜合征及神經官能症等多種疾病。

1)足底按摩

可選腎、心髒、肝、脾、腸、上肢帶等反射區。配合按摩其他有關部位,療效會更好。

2)配合的按摩療法

按壓雙側眼球,自己仰臥於床上,用雙手輕輕壓迫兩側眼球,就可以鎮定竇性心動過速。還有平時養成用一隻手抓住另一隻手的手指頭,圍繞按摩,使得末梢血液得以通暢。

(4)足底按摩可治心絞痛

心絞痛是心肌急劇、暫時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症狀,是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所致,是中老年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多是胸骨後心前區突然出現持續性疼痛、憋悶感,疼痛常放射到左肩。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屬於中醫“胸痹”範疇,一般情況下,冠心病病情不穩定,發作心絞痛頻繁者,或心絞痛持續時間長者,都應到醫院診治。病情穩定,心絞痛偶有發作,持續時間短者,可適當采取家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