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樂性格的培養中,父母起著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加深同兒童之間的感情,以密切彼此之間的關係。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在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兒童的習性、語言、動態及世界觀的形成同其家長非常相似。他認為,父母用微笑和親切的眼睛對待人生,能使兒童得到非常好的愉快教育。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當心胸寬廣,精神愉快,即便工作繁忙,也要抽空與兒童玩玩,說些開心的話語,對兒童進行潛移默化的感染與陶冶。
樹立兒童的自我意識
兒童六個月之後能自己玩耍時,會大吵大鬧,此時家長會立即抱起來給他玩具。這樣一來,雖然兒童停止了大吵大鬧,但家長過多的關照使兒童沒有機會去發展自己的興趣,他沒有必要主動同人打招呼,因為大人總是先同他說話。兒童本來有引人注意的自我意識感,由於過分溺愛使他在成長過程中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不管他表現如何,家人都會主動地喜歡他。他不知道如何才能具有自己的情趣愛好,因為總有人陪著他玩;也不知道怎樣才變得開朗大方,對人友善,招人喜歡,使別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自我意識還包括正確估量自己和正確估量別人。兩三歲的兒童和誰都敢比試,四五歲時就會看看對方,如果對方比自己強大就要躲過去不作正麵比試,省得自己吃虧,這是正確的自我表現意識。不過能正確估計自己和對方有時並不以年齡為絕對因素,因為有的人直到成年也不能正確地估量自己。
此外,能從語言、神態、姿勢等方麵正確表達自己的意見。也容易從別人的神態中諒解別人。會正確表達自己的誌願、想法、感情和愛好,爭取大人的支持和幫助,而不用啼哭或發脾氣這些讓人難以理解的方式表達。
感情表達延遲的兒童不善於從別人的語言之外,如姿勢和表情去理會別人的表示,自己也不善於用表情去表示意見,發展下去成為感情表達有障礙的人。所以從小得到愛撫和受到父母深情的照料是培養自我意識的重要環節。使兒童能夠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同時善於直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也不會得罪別人。
培養兒童的自信心
勇敢精神,這是做任何事情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兒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他們的意誌力、自信心會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有的兒童有一股韌勁,不怕困難,做什麼事都很注意力集中,即使遇到一些小困難也不哭,幹什麼都願意親自試一試,可以說這類心理發展是健康的,他們有很強的自信心和勇敢精神。不過,也有的兒童膽小怕事,遇見生人就往後躲,做什麼事都畏畏縮縮的,老師和父母稍一批評就哭,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很強,往往產生自卑心理。
培養兒童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幫助兒童克服過度依賴大人的習慣,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從兒童日常生活入手,給兒童獨立鍛煉的機會。結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智力、能力的發展程度,培養兒童自己動手的習慣,引導兒童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可以讓兒童送信、取報、取牛奶、澆花、打掃公共場所的衛生,等等。
慢慢培養兒童的自信心。當兒童表現獨立行為時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進步,父母應及時給予表揚,使他們看到自己的成績,樹立起“我也能行”的信心。表揚的方法可以多種多樣,或者口頭表揚誇獎,或者給兒童某種權利,如讓兒童看動畫片,或者給兒童買一件心愛的玩具,等等,讓兒童體驗到獲得成功的快樂,從而逐步增強自信心。對有些缺乏自信心的兒童,過度地依賴父母的行為也要給予必要的批評。如當兒童出現依賴行為時,父母要以某種方式表示不滿,或和藹地講道理,有時也可以取消兒童的某種權力,如不讓他看電視等。但是批評要講究方式方法,尤其要防止拿自己的兒童跟別人的兒童去比,更不要當眾嘲笑辱罵,嚴厲斥責,以免傷了兒童的自尊心。性格堅強是事業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性格堅強的人往往也是生活中的強者。要想期望兒童在今後事業上成功,就注意培養兒童的堅強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