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飲食注意事項
在嬰兒喂養過程當中,會出現下列問題,須引起注意:
嬰兒還不能用語言表達身體的不適感,拒絕吃飯往往是疾病的前奏。缺乏運動的嬰兒往往食欲不振。嬰兒不僅喜歡運動,也十分需要運動,一些家長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嬰兒玩耍後,過度興奮或疲勞,都易產生厭食現象。
有些家人生怕嬰兒餓著,水果、餅幹等各種零食不斷。飯前嬰兒已吃飽了零食,對正餐自然沒有胃口。嬰兒頻繁地吃零食,會打亂消化道的規律性活動而增加其負擔,使正常的消化吸收過程受到影響。另外,零食的營養素一般比較單一,經常吃會妨礙多種營養素的攝入,久而久之,會導致嬰兒營養不良。總之,嬰兒不宜多吃零食。
有些家長為了嬰兒多吃一口,總愛采取哄騙的辦法逗嬰兒吃飯,有些嬰兒吃飯沒有固定的地點,要由大人四處追著喂。長此以往,嬰兒形成條件反射,離開那種特定環境,就激不起食欲。研究結果表明,缺鋅可使味蕾的功能減退,導致嚴重的食欲不振。
嬰兒快1歲時,可以吃些軟點兒的米飯、小包子、小餃子之類的食物了。有的父母怕嬰兒自己嚼不爛,便用嘴把食物咀嚼後,再喂給嬰兒吃,認為這樣有利於嬰兒消化,這是一種極不衛生的喂哺習慣,對嬰兒的健康危害很大,應當予以禁止。
新生嬰兒的優育
新生嬰兒必須精心護理,盡管非常複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
母子皮膚直接早接觸、多接觸。
早開奶,多吸吮,餓了就喂。
多摟抱,多撫摸,多說話,多微笑。
尊重個性,讓嬰兒充分享受母愛。
看臉譜,握搖鈴,聽音樂。
學“逗笑”、學抬頭,學“爬行”、學“走路”。
嬰兒哭聲的“翻譯”與處理。
留心視聽能力,護理臍帶預防感染。
生後15天開始口服魚肝油滴劑。
出生接種卡介苗、乙肝疫苗。
滿月常規檢查,注射第二針乙肝疫苗。
眼神可以傳遞母愛
也許有些母親認為不能與嬰兒進行語言交流,哺養嬰兒實在是太累了。實際上,哺養嬰兒也是有訣竅的,這就是充分運用“眼神”。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當你用慈愛的眼神注視嬰兒的眼睛時,嬰兒也會注視你的眼睛,這時眼睛和眼睛視線的接觸就傳達了一種愛的情感,會產生“心和心的呼應”,這種眼神會使嬰兒情緒穩定,心靈得到安慰,對嬰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很大的意義。嬰兒感受到的母愛就是通過母親這種“眼神”來傳達的。
如果嬰兒的身體有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有某種願望時就要啼哭。如果母親能迅速丟下手中的事情,迅速來到嬰兒身邊,把嬰兒摟抱起來,用慈愛的眼神看著嬰兒的眼睛,迎接嬰兒的視線,嬰兒會很快安靜下來,這種母子心靈對接的橋梁就是眼神。母嬰之間的感情交流有時是毫無聲息的,母親隻是用眼神和嬰兒進行“語言”交流。如果嬰兒啼哭了,母親心情不好,腦子中有一絲“煩死了!又哭了”的想法,那麼,就不會有溫柔的眼神,眼中會有一種怨恨的神情,這時即使去摟抱嬰兒,他是不會停止啼哭的,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母親的感情和傳達這種感情的眼神。
要使嬰兒健康地成長,母親隻要以溫柔的感情去懷抱嬰兒,去注視嬰兒的眼睛就行。隻要這樣就可以傳達愛心,嬰兒的心靈就會得到安慰,愛的眼神對嬰兒的心理成長有巨大的作用。
注意兒童的身心健康
有無一個健全的身心,對兒童將來的發展非常重要,小小的一點心理障礙都會在兒童長大後引起無數次痛苦的回憶。如何讓兒童帶著一個健康的心理走完漫長的人生道路,做父母的應該充分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健康心理要從小培養
兒童心理健康是兒童長大後心理健康的基礎,科學研究表明,兒童時期出現心理疾患多數是因撫養教育不當引起的。因此父母必須特別重視改善兒童的心理衛生條件,促進其心理健康。豐富的營養、充足的睡眠是保證兒童大腦發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而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和供養關係,父母的相親相愛,對家庭的眷戀,以及對父母健康和情緒的關切,這是一種情感的“反饋”。所有這些構成父母與子女情感聯係和交流的閉合係統。這種聯係和交流十分有利於情感的升華,逐步培養兒童的同情感、責任感、道德感、榮譽感、幸福感和理智感,這就為兒童日後良好性格的發展、健康的人際交往、愉快的情緒、健全的行為等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