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學校、全家總動員,寶寶時刻在“受教”(1)(1 / 3)

上班族媽媽獨自養育和管教孩子是不現實的,這期間難免需要老公、父母、公婆來協助自己完成任務;上了學的孩子,學校教育又是非同一般的重要。但男人的懶,老人對孩子的溺愛和錯誤的管教方式,老師的“無暇顧及”,無疑是上班族媽媽最擔心的事情。如何讓家人既能幫到自己,又不至於讓寶寶養成一身“壞毛病”呢?如何加強和學校的互動,讓孩子成長得更加優秀呢?上班族媽媽著實需要動一番腦筋了。

把父親塑造成孩子的那座山

“養不教,父之過”,是《三字經》裏的一句話,它強調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應該擔負起重要的責任,也說明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意義和作用。但由於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影響,很多父親將重心放在了增加家庭收入上,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但實際上,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愛是必不可少的。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由父親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們在學校裏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是他們持續了15年,進行跟蹤調查所得出的結果。這並非危言聳聽,也不是誇大其詞,而是由無數事實總結出來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都知道,男性比較擅長的是邏輯推理、空間定向和抽象思維,這些思維有助於孩子相應能力的發展。換句話說,父親是孩子智力發展的特殊催化劑。經常和父親在一起讀書、探討的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比較強,學業成績也普遍比較好。

其次,孩子的體格、發育方麵,父親的影響占有很大的優勢。這是因為父親與孩子交往的方式與母親不同。父親更多的是通過身體運動方式、觸覺、肢體運動還有遊戲,給孩子以強烈的動作和身體的活動刺激。這種刺激的結果就是促進孩子的體能和感知運動能力。

思維的影響加上身體的活動刺激,孩子的智力會得到快速的發展,見識也會因此而快速增加。如此想來,學習成績當然不成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占據媽媽大部分心思的,可能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媽媽想讓孩子有一個聰明的頭腦、優異的成績,那麼就要讓爸爸早日投入到對孩子的教育中來。

父親的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可以塑造孩子剛毅的性格方麵。媽媽應該都知道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如今很多男性中性化甚至女性化,說起話來很害羞,沒有一點大男子氣概;做起動作來也“有些娘”;辦起事來就更是不利索,讓人著急。也經常有媽媽埋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過於害羞、女性化等等。存在這種問題的大多數家庭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參與得很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工作忙等客觀因素外,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還未認識到父親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父母教育的差異性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交往的內容上,母親常花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的生活或輔導孩子學習,父親則花較多的時間與孩子遊戲或談心;在交往的方式上,母親更多地摟抱孩子,與孩子進行一些溫和的活動,父親則更多地通過身體運動與孩子玩耍,做一些較劇烈的、冒險性的活動等;在交往的態度上,當孩子摔倒了,母親常用“沒摔壞吧?都怪石頭!”“以後千萬別亂跑,聽話就是乖寶貝!”“有危險,小心!”來規範孩子,而父親常會大聲地說“勇敢些,爬起來!”“怎麼不看路,下次要注意!”天長日久,這些點滴感受便會為孩子打下深深的烙印。通過這種對比,男孩會更好地從父親那裏觀察、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逐步樹立“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女孩也會受父親易於表現的冒險、進取、獨立的影響。如果沒有父親的參與,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因沒有鮮明的對比易在性別角色形成過程中產生混淆,造成的結果就是,男孩女性化,女孩則過於柔弱。

土耳其家庭教育專家加利斯也指出,剛強的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加利斯說,身為父親如果能夠在此階段對子女付出更多的愛心和關懷,可以使子女建立自信和開放的性格,也有助於子女對應外界不同環境的變化。他還表示,以協助子女的人格成長而言,一位盡責父親對子女的照顧,較母親對子女的照顧,可以增加25%到30%的正麵成效。

這些事實就告訴媽媽們,父愛、來自父親的教育,是孩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不管老公的工作有多忙,也無論媽媽是否有足夠的精力來獨自承擔教育孩子的重任,媽媽都要盡量減少自己在教育中的“戲份”,讓老公在教育孩子的舞台上多多出場。要知道,對於每個孩子來說,爸爸都是一座山,隻有媽媽真正讓這座“山”發揮它的作用,孩子的性格才能健全,頭腦才能更加聰慧。

左莎發現兒子林林最近的身體狀況有點差,動輒感冒、發燒,天稍微一冷就流鼻涕。一直很關注兒子健康的左莎,抽空帶孩子到醫院做了個全方麵檢查,醫生說並無大礙,就是抵抗力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