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媽媽希望孩子“愛上幼兒園”,也不要將幼兒園描述得過於理想。老師人數畢竟有限,要同時照顧很多寶寶,難免出現不周到的時候。如果寶寶覺得現實與理想差距很大,就會產生失落感,從而引發哭鬧等行為。媽媽應積極地與老師溝通聯係,了解寶寶在幼兒園時的狀況,幫孩子輕鬆度過分離焦慮階段。
小小“脾氣狂”——是受了誰的影響
媽媽們是否有過這樣的苦惱:自家寶貝活蹦亂跳地長大了,可脾氣也一天天大了起來。一句話不高興就噘嘴;你還沒弄清楚怎麼回事,他或許已經坐在地上大哭去了;孩子一發火就罵人、砸東西,甚至打人;情緒反應十分簡單,不懂什麼是開玩笑,你逗他一下,他立刻會哭起來;常常對很小的事情也沉不住氣;聽不進任何人的勸說,尤其是生氣的時候,往往是你越厲害他鬧得越凶……
身為媽媽的你,如果自己的孩子跟上麵好幾條都“對得上號”,相信你一定很焦急。於是,媽媽往往做出下列反應:當孩子發脾氣躺在地上大哭大鬧的時候,媽媽為了趕快“了事”,立刻連哄帶騙,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給孩子一些不應該的承諾,讓孩子趕快結束“胡鬧”。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第一媽媽不久就會慣出一個蠻不講理的“小公主”“小王子”,第二孩子會變得越來越難哄,你做出的承諾也要越來越“大”。另外一些媽媽的處理方法則不這麼溫和,看到孩子亂發脾氣,媽媽的脾氣似乎來得也很快,暴怒之下就會將孩子訓斥一頓、打一頓。其實,上述兩種解決方法都不太恰當,媽媽既沒有了解到孩子胡鬧的原因,也沒有恰當地解決孩子的問題。
那麼,媽媽怎麼做才合理呢?首先,當然是要弄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對於一歲半以前的孩子來說,不愉快的情緒往往與身體需要有關。比如,孩子餓了、困了、尿布濕了,或者身體不舒服,都會表現在臉上。這時媽媽當然就要以解決孩子的身體需要為主。另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發脾氣,還可能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要人抱,許多嬰兒養成要抱的習慣,放在床上就會大哭大鬧。二是認人,嬰兒到6個月時就懂得認人了,要自己的媽媽或者別的親人抱,親人走了就不高興。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所帶來的不安和恐懼會突然大哭,這實際上是智力發展的表現。因此這時媽媽不必太過在意,更不要去訓斥孩子。
一般來說,孩子從兩歲左右開始,心理上的“不滿”會增多。但這時他們發脾氣的重要原因往往是彌補語言表達能力的不夠。比如,有位媽媽早上匆匆忙忙為一個不到2歲的孩子穿好衣服,又喂他吃飽飯,然後送到托兒所去,其間孩子一直哭鬧不休,媽媽不解,賭氣地把孩子放到托兒所就走了。一直到午睡時,帶孩子的阿姨才發現孩子的一隻小腳趾沒有伸直,在鞋裏已經壓得發紫了。這件事告訴媽媽們,千萬不要讓自己的粗心導致孩子“亂發脾氣”。
3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和思維能力都有了發展,開始懂得是非和好壞,也有一些自我控製的能力。這個年齡孩子基本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一般不會因為無法表達自己而發脾氣。這時如果孩子還是一不順心就發脾氣,那就是媽媽教育不當的結果了。具體來說,家庭氛圍差、孩子缺少關愛、父母的溺愛和縱容都會導致孩子的脾氣差。
孩子的成長環境是一個影響其性情的重要因素。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位老師,爸爸媽媽的性格較暴躁、易怒,經常發生家庭戰爭,這些會給孩子的心靈上造成傷害,也會使孩子因為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苦惱,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采用簡單暴力的方法。
在情感上感到“饑餓”的孩子,也常常表現出壞脾氣的一麵。有的孩子為了引起爸爸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會故意做出一些表現異常現象,像咬人、打人、撒謊、哭鬧等行為。有攻擊力傾向的寶寶並不一定都是個性強悍的,反而是因為內心比較脆弱,用武力來保護自己。
雖然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常常令媽媽不能理解,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外界的反應往往是很簡單的,很直接的。媽媽想要改變孩子的性情,就要首先對孩子表示理解和包容。媽媽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冷靜下來,聽聽他的想法,找出發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當然,媽媽不能有“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態度,除了要口頭教育孩子,還要以身作則,做一個講道理、不輕易發脾氣的媽媽,多關愛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庭氛圍。這樣,相信孩子的性情就會溫和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