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馮敏的心裏,自己的寶貝兒子小邱澤將來會長成一個十足的“紳士”。但在邱澤4歲的時候,她就覺得自己的想法徹底錯了。用老公的話說,“邱澤現在越來越難伺候”。好好地玩著積木,一不小心最高處的積木倒了,邱澤會氣得把剩下的一半都打倒;喝著水,水灑在自己的腳上幾滴,邱澤能氣得把水杯扔在地上。更可氣的是,有一次馮敏的老公不小心踩了邱澤放在地上的玩具鴨子,邱澤竟然跑到書桌上撿起一本雜誌撕了個稀巴爛——馮敏的老公經常翻閱那本雜誌。馮敏看著自己蠻橫的兒子,內心深處不由地歎氣。
一次,馮敏看邱澤的心情比較好,小心翼翼地問道:“我們澤澤最近為什麼總喜歡發脾氣呢?高高興興不好嗎?”邱澤的回答讓馮敏嚇了一跳:“小虎就是這麼發脾氣的。他一生氣,他的媽媽什麼都給他買,什麼都讓他做。”聽到這句話,馮敏倒吸了一口涼氣。她原本不希望幹涉孩子交朋友的事情,但她還是下定決心,以後不許邱澤和小虎在一起玩了。她還跟邱澤解釋為什麼不能隨意發脾氣:“小小男子漢,遇事必須講道理。不發脾氣的孩子才最可愛。”邱澤當時雖然似懂非懂,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果然“收斂”了很多。
媽媽要讓孩子經常保持愉快情緒和開朗的心情,這不僅有利於他的身心健康,長大遇事樂觀,容易與人相處。經常發脾氣的人性情暴躁或乖戾,不僅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也不會受到社會歡迎。可見,媽媽給孩子一個優越的物質條件,給孩子留下再多的財富,也不如給孩子一個善良、樂觀的性情。
職場媽媽育子經
孩子無理取鬧時,媽媽可以先采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製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小小破壞狂——總搞破壞為哪般
對於很多媽媽來說,家裏的“小天使”都有“破壞狂”的一麵。他們不是喜歡把媽媽新買的漫畫書撕得粉碎,就是喜歡把自己好好的玩具拆得七零八落,再不然就是把爸爸媽媽的物品弄得一團糟……麵對可愛又可氣的孩子,媽媽應該如何應對他喜歡搞破壞的行為呢?
大多數媽媽麵對孩子的破壞行為,第一反應都是生氣,不明白為什麼孩子要把好好的東西弄壞,認為孩子是在故意“使壞”。但實際上,媽媽遠遠把這個問題看簡單了。孩子搞破壞這個簡單的行為,其實背後可能有很多種原因。
最不樂觀的原因是,孩子搞破壞是真的在“使壞”,他們明知道這樣不好卻偏要這樣做。一般來說這隻有一種解釋,那就是他們想引起大人的關注。所以,這應該是父母對孩子關愛過少造成的。在不斷爭取父母關注的“探索”之中,孩子可能在偶然的機會感覺到這是有效的一招,知道自己隻要把東西弄壞,父母就會把注意力轉向自己。這就表明,對於孩子來說,對他的關注同吃喝一樣重要。如果他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就會采取反抗措施。這時候,孩子哪怕承受責罵,也要引起父母的注意。而當最終父母放下手中的所有事情,並且以孩子做了破壞行為為代價,來關注孩子的時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給了他足夠的注意。
對孩子來講,父母對自己的忽視比責罵更難忍受。所以,當孩子得不到足夠重視時,便會通過搞破壞吸引父母的注意,哪怕破壞行為換來的是責罵。所以當孩子出現無原因破壞東西的行為,媽媽要及時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並及時調整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方式,給予他更多的關注。
孩子破壞東西,最普遍的原因是好奇心使然。好奇是每個孩子的主要特征,對不理解的事物,他們都懷有一種強烈的探索心理,總想親手摸一摸,甚至親自打開裏麵來看一下。比如,有的孩子覺得隔著水看魚不“解氣”,一定要伸手進去摸一下;有的孩子看到鍾表、玩具、收音機、筆等小物件,總想拆開看看裏麵是怎樣的構造;甚至有的孩子對遙控器、電插座的“神奇”產生了好奇心,很想探索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