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自我觀念極強,媽媽鼓勵其分享自己的東西很難起到作用。這時,媽媽也可以采取相對“強硬”一些的方式來對待他。比如,媽媽把孩子一個比較要好的朋友或者他喜歡的表弟表妹叫到家裏來,當著他的麵,把他的吃的、玩具分給對方。這時,隻要他一抗議,立刻將他抬高到“好哥哥”“好姐姐”“好朋友”的高度,或者和對方的家長商量好,用彼此交換的方式來達到分享的目的。孩子是很單純的,隻要他能感覺到分享的“好處”,就不會那麼排斥了。這樣反複試幾次,孩子也就逐漸習慣分享了。
3歲的果果是個可愛的小姑娘,麵對家裏人,她有時活潑可愛,有時“小鳥依人”;麵對外麵的小朋友,她也很是親切。在別人看來,果果是一個接近完美的小女孩。但果果的媽媽海燕知道,她可不是一個“省油的燈”,雖然大部分時候很“溫柔”,但誰要是敢動她的東西,她立刻會來一個“河東獅吼”。一次,爸爸給果果買了一件漂亮的裙子,果果別提多開心了。海燕忍不住逗她,讓她把裙子送給自己,果果立刻翻了臉,大哭起來,哭得那叫一個傷心。海燕哭笑不得,跟果果解釋了半天,還在自己身上比劃了很久,果果才相信海燕根本穿不進去,所以不會要她的。
這天,海燕到幼兒園去接果果,老師對海燕說,果果對自己的東西很敏感,不許小朋友碰,也不許老師拿。當天下午有點熱,老師想讓果果把外套脫下來,隻穿裏麵的小襯衣,但她說什麼都不肯。老師沒辦法,隻好由著她熱著。
回家的路上,海燕心裏反複在琢磨這件事,果果這麼“小氣”,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如果再不糾正過來,那將來說不定會長成一個自私、蠻橫的姑娘。
周末,海燕把果果丟給老公,自己出去尋覓了半天,買回了一個精美的“遊戲屋”。果果一看見,高興得跳了起來,立刻對著遊戲屋端詳起來。海燕對果果說:“這個屋子裏,住著兄妹兩個。我們必須每天給他們一個麵包,他們吃了才不會餓肚子。”果果想了一會,問:“隻有一個麵包,那誰來吃呢?”海燕趁機說道:“他們兩個分著吃啊。這個哥哥很疼愛妹妹,所以都會給妹妹一半;妹妹也很喜歡哥哥,所以也會給哥哥一半。”果果點了點頭。海燕追問:“那誰來給他們那一個麵包呢?他們很可憐,沒有爸爸媽媽。”果果脫口而出:“把我的麵包給他們吧!”“真的嗎?果果真是太棒了!那他們兩個肯定會喜歡你這個新朋友的,因為你是一個把自己的好東西分享給朋友的好女孩!”果果被海燕哄得開心極了,果真從自己的小零食庫裏找了一個蛋黃派,放到了遊戲屋裏。海燕欣慰極了,雖然果果隻是分給了“玩具人”,但她總算賣出了分享的第一步,體驗到了分享的感覺。
過了幾天,海燕的妹妹帶著女兒來家裏玩,海燕特意對果果說:“乖果果,你的好吃的,能不能給妹妹一些?”果果看著海燕,沒吭聲,但是也沒有像以前一樣立刻大叫。海燕又說:“你現在是最好的孩子,你一直把自己的麵包分給遊戲屋裏的兄妹呢!所以他們那麼喜歡你,把你當好朋友!如果你現在肯分享給妹妹,那你就又是一個好姐姐啦!”果果想了一會兒,拉著妹妹的手說:“走吧,我帶你去拿好吃的!”
媽媽教孩子學習分享,千萬不要心急,隻要孩子有進步,就值得鼓勵。媽媽心急,一下子強製孩子把自己的東西讓出來,那麼孩子就會變得更“摳”、更“護食”,因為他們感覺到了威脅。隻有讓孩子心甘情願把自己的東西分享出來,才是真正對孩子教育的成功。
職場媽媽育子經
有的孩子之所以有很強的防衛意識,主要是大人逗弄的結果。孩子還不會說話也沒處世經驗,有人故意拿走他的東西來試探他的反應而取樂,讓他對周遭的人失去信任,越來越情緒化是必然的。媽媽要停止自己和家人的這種“惡作劇行為”,嚐試和他建立合作遊戲的關係,在孩子體驗到遊戲的歡樂的情況下,才能慢慢恢複對他人的信賴。
“他有我也要有”——還是比比誰更能幹吧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的社會,每個人的物質條件不同,難免彼此之間會有一些比較。其實孩子也不例外。對於孩子來說,小時候他們的世界裏隻有爸爸、媽媽、玩具、零食,但隨著年齡的增大,他們關注的事物越來越不一樣,懂得的道理也越來越多,他們會逐漸注意到:為什麼別的小朋友的爸爸有小汽車,而我們家沒有?為什麼別的小朋友能每天跟著媽媽到高級餐廳吃飯,而我不行?為什麼有些小朋友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收到一個新玩具,而我玩來玩去隻有那麼幾個?當孩子懷著這些疑問來跟媽媽交流的時候,媽媽可不要做出一副“淒淒慘慘”的樣子,告訴孩子我們不如“別的小朋友家”條件好;也千萬別不以為然地說“那有什麼,媽媽也給你買”。媽媽要明白,無論經濟條件如何,都不要隨便教孩子攀比,而是要把這當做一次教育良機,教給孩子,重要的不是比物質,而是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