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孩子有狀況?上班族媽媽也能輕鬆解決(1)(1 / 3)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由於能力較小、對外界依賴性較強,因而總會出現各種各樣心理上的“問題”,比如自卑、膽小、懶惰、孤僻、霸道、虛榮等等。當孩子出現這些狀況時,上班族媽媽往往尤其感到焦心——既為沒有教育好孩子而自責,也因擔心無法糾正孩子而害怕。其實,孩子出現某些心理問題是很正常的,由於“發病”時間較短,隻要媽媽正確引導是能夠改掉的。上班族媽媽們,放下焦慮情緒,來學一學如何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吧!

怕生人——樹立起孩子交際的信心

在家裏愛鬧、愛笑的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哇哇大哭;在家裏能說會道、小嘴說個不停的孩子,一被要求和“叔叔阿姨”打個招呼,立刻變成一個小“木頭人”;在家裏總是玩得歡天喜地,但一出門,哪怕是和陌生的小朋友,也縮手縮腳放不開……麵對這個羞澀、怕生的問題,媽媽總是要費一番心思。要知道,孩子的心門是難以打開的,他們的世界也需要外人來慢慢融入。

也許令媽媽們不太理解的是,明明和孩子打招呼的人很和善,麵帶笑容的,但孩子怎麼還一逗就哭呢?這就是媽媽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了。一般來說,6個月以後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陌生人焦慮症”,即一看到陌生人就產生不安全感。甚至有的孩子到了兩歲多,還是看見陌生人就有消極情緒,陌生人伸手逗、摸、想要抱孩子,更是會讓孩子覺得“恐懼”就要來臨。

這種對於陌生人的不安全感,可能與孩子的個性有關。比如,有的孩子天性比較靦腆、軟弱,喜歡安靜。這是性格比較內向的表現。天性是比較難改變的,但媽媽可以通過努力加以改善。這樣的孩子大多是“慢熱型”,改起來比較慢。媽媽對其要多一些寬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勵,肯定孩子做事的獨立性,讓他們逐漸對自己產生信心,漸漸能在和陌生人的交往中敞開心扉。

還有的孩子怕和陌生人接觸,是由於後天某些因素的影響形成的。他們在家中表現得非常活潑,但一出門就變了個人,不敢說也不敢笑。這樣的孩子,多半是有過相關不愉快的經曆,導致心裏留下了對“陌生人”的陰影。比如,假如孩子第一次見到陌生人的時候,表現得不那麼活躍,不打招呼,反而表現得很排斥。而媽媽為了緩解這種尷尬的場麵,就責怪自己的孩子:“你看你這孩子,哭什麼?阿姨這不是在和你打招呼嗎?又沒有誰欺負你。你這樣多不好,真是不懂事……”或者,媽媽不顧及孩子害怕的情緒,強迫孩子與陌生人接觸。當孩子不願意,媽媽又覺得下不了台時,就嚇唬孩子:“不許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當時會哭得更厲害,事後又會因為害怕,在心中留下不愉快的印象。當他們再次見到陌生人的時候,這種害怕的感覺又會回來,當然就無法跟對方很好地交流。

又如,有的孩子本來不怕陌生人,見到對自己親切的人都會表現得很高興、很親熱。而媽媽為了防止孩子出現危險,就會暗暗告誡孩子:“下次不要和不認識的人說話,不要吃他們的東西。外麵有很多壞人,會把你抱走,你就見不到媽媽了!”對於孩子來說,最大的恐懼感莫過於離開賴以生存的父母,媽媽這樣嚇唬孩子,孩子即使原本不怕生,也會在心裏對陌生人產生巨大的恐懼。

羅羅有一個外號叫“小囉唆”,因為他很愛說話,不光常常在家人麵前“口若懸河”,就是見了陌生人,也是個標準的“自來熟”,不一會兒就能和對方熱絡地攀談起來。孩子這麼健談,本來是一件好事,但羅羅的媽媽劉林卻總是不由地擔心,擔心孩子有一天會因為愛說話、不怕生而吃虧。

這天下午,劉林覺得無事可做,就提前去接羅羅放學。剛走到學校門口,就看到有一個陌生女人在和羅羅說話,還不時用手拍羅羅的肩膀,說了幾句之後,竟然要拉羅羅走。劉林嚇了一跳,立刻走上去,一把抓過羅羅,對女人喊道:“你幹嗎!你是不是人販子!你等著,我馬上就報警!”說完,她掏出手機就要打電話。

那個女人也被嚇了一跳,接著她很快就反應了過來,剛要開口,隻聽羅羅大聲說道:“媽媽,這是我們的大隊輔導員,她今天教我們怎麼過馬路呢!你看,那站著好多同學,都在等著學呢!”劉林抬頭一看,果然學校門口還站著幾個小朋友,正看著他們。劉林的臉一下子紅了,她又看了看那女人,果然有點眼熟。她隻好笑著說:“真對不起,我還以為……”大隊輔導員很尷尬地笑了笑,說了聲“沒事”。

回家的路上,羅羅有點埋怨劉林:“媽媽,您也不問清楚,就衝我們大隊輔導員大喊。多難為情啊!”劉林本來心情就受到了影響,這時聽到羅羅的抱怨,不由有點生氣:“你還說呢!要不是你總是喜歡跟陌生人隨便說話,我怎麼會這麼擔心呢!都告訴過你幾次了?壞人很多,不要隨便和陌生人交談。你不聽我的話,現在還來抱怨!好吧,那以後你愛跟誰說就跟誰說吧,就算真的遇到壞人我也不管你了!”羅羅被媽媽這突然的“爆發”嚇了一跳,他心裏不由嘀咕:“真的有那麼多壞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