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孩子有狀況?上班族媽媽也能輕鬆解決(1)(3 / 3)

旭旭已經3歲了。秋梅記得,在他一歲半之前,每個見到他的人都說這孩子看上去真機靈,將來肯定是個又活潑又會交際的大小夥子。但從兩歲左右開始,他的眼神慢慢沒了以前的光彩,性情明顯沉悶了許多,平時總是喜歡自己在臥室待著,甚至很少到客廳和主臥來,像別的孩子一樣“粘”著爸爸媽媽。平時看到爸爸,也沒有一點親熱勁,能躲就躲著。現在已經3歲的他,明明已經會說很多話,但卻不像別的孩子似的那麼喜歡說話,喜歡“賣弄”自己剛學會的新詞。相反,他的話很少。

秋梅心裏漸漸不踏實起來,她帶著旭旭到兒童心理醫生那檢查了兩次。醫生發現,旭旭其實是個對外界很好奇的孩子,他看到醫生辦公室的東西,都會用一種很好奇的眼神去觀察。隻是不愛表達。醫生又向秋梅了解了些情況,最後告訴她:兩口子不要再吵架,至少不要當著旭旭的麵吵,多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多帶他玩,不久就會好。

母愛真是偉大,秋梅結婚5年來都沒能改掉的“臭脾氣”,在醫生警告之後,隻用了兩周就基本改掉了。她盡量將溫柔的一麵展示在老公和孩子麵前,強迫自己多看到老公好的一麵,少跟他起衝突。她這一改變,老公的心情也好了很多,每天下班回家的心情都是愉悅的,見到旭旭之後也總是“寶貝兒寶貝兒”地又親又抱。旭旭看爸爸的眼神,也漸漸沒了恐懼,而多了驚喜。在秋梅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下,家庭的氣氛很快就變得其樂融融起來,旭旭性格中的積極一麵也被重新挖掘出來,成了一個活躍、開心的孩子。

家庭環境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這將直接決定他們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因此,做了媽媽的人,千萬不要再放縱自己的“壞脾氣”。多將溫柔、可愛的一麵表現出來,打造一個溫情脈脈、歡樂多的家,這就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幫助。

還需要提醒媽媽們的是,如果孩子體弱多病,那也可能會導致他自卑、心情抑鬱,不愛交際。因此,節假日要多帶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遊參觀、登山攀登、遊泳、鍛煉等。一來可以培養孩子勇敢、樂觀的精神和持久性,二來可以增強孩子體質,使孩子能夠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同伴間的遊戲、體育活動。

職場媽媽育子經

孤僻的孩子多著迷於一些缺乏社會交往與交流的興趣,如玩遊戲機、看電視等,而對周圍的東西不聞不問。這時,媽媽有必要中斷孩子這些“愛好”,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鼓勵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購、遊玩,或多結交同齡的朋友,培養其與人交往的興趣。

“誰都別碰我的”——其實分享的感覺也不錯

孩子長到一定的年紀之後——一般是2歲開始,就會區分“你”“我”“我的”等一些概念了,或者是說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開始對自己的東西產生占有欲,不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這雖然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也屬正常現象,但當媽媽看到原本天真可愛的孩子,蠻橫地喊出“誰都不許碰我的”那一刻,一定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變得大方一些,學會和別人分享。

占有欲強、歸屬感強的孩子,一般是比較有主見的孩子,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他們剛剛懂得“自我意識”,才急著維護自己這一權利,當然不會這麼快就輕易放棄對權利的掌控。這不排除,有些孩子是比較自私的。自私的孩子比隻是有主見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反應更加明顯,看到別人碰自己的東西,情緒立刻一個大轉彎。而且這樣的孩子通常還比較暴躁,對別人沒有耐心,喜歡指揮別人,一言不合就會和別人起衝突,事後也堅決不認錯、不服輸。對於這種自我意識很強,或者說很自私的孩子,媽媽要反思自己和家人的教育行為是否妥當,是否習慣了將孩子放在主位上,凡事順著孩子,以孩子高興、“沾光”為最高宗旨。如果是的話,孩子已經習慣了“唯我獨尊”,媽媽突然讓他分享自己的東西,他當然受不了。

糾正這樣的孩子,要一點一點來,不能采取強硬的態度,否則孩子會因為父母前後不一的態度而感到無所適從、備受打擊。媽媽可以先給孩子灌輸道理,告訴他自私的人不受歡迎,分享才是“正道”。開始時,孩子多半是左耳進、右耳出,對媽媽的教導置若罔聞,但媽媽隻要堅持灌輸,這些道理總有一天會慢慢滲透到他的心裏,他的行為也會漸漸有所改變。當他踏出分享第一步的時候,媽媽一定要有所回應,高興地表揚他,誇獎他,讓他體會到分享的快樂。這樣,他日後會更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