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之後,媽媽的話就在羅羅心裏“生了根”,他即使在跟不認識的同學說話的時候,心裏也總是虛虛的,生怕自己多說了一句,就會惹來什麼麻煩。當然了,陌生的大人,他更是不敢隨便與之交談。羅羅逐漸由活潑變得沉悶,家裏來了客人,他的話也少多了。劉林察覺到羅羅的變化,也很是納悶:兒子最近怎麼像變了個人似的?能說會道的他哪去了?
正確的教育方法,是讓孩子感覺到和別人相處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讓孩子對人際交往產生恐懼。必要的安全警告固然不可缺少,但不要刻意誇大,否則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觀念,對周圍的人都產生不安全感,從而影響交際。
如果孩子有怕生人的現象,媽媽最該做的就是幫孩子樹立起與陌生人打交道的信心。可有意識地逐步讓孩子接觸外界。一般的孩子都喜歡與同齡孩子一起玩,在與小孩的交往中也就逐漸與周圍的新人接觸,慢慢地當孩子意識到周圍的人對他都很好,就會放鬆緊張心理,漸漸接納一些新人新事。
職場媽媽育子經
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恐懼,最重要的是讓他覺得有安全感。如果孩子看到陌生人就哭,媽媽可以將他抱起來,然後一邊輕輕拍撫著他,一邊告訴他:“不要害怕,你不認識他,可他很喜歡你啊!”用來緩解寶寶恐懼的心理。如果這時孩子情緒稍微平靜些,不再哭了,也可讓對方用好玩的玩具或有趣的動作等逗引孩子,以聯絡情感,解除緊張心態。
不跟別人玩——寶寶是否太孤僻
在人們的心裏,小孩子應該都是快樂的小天使,調皮、愛玩,喜歡有人陪著,見了同齡人更是很新奇、很高興。如果沒有人陪,他們會覺得備受冷落,會不開心……這是人們對孩子的最主要印象。但偏偏有一種孩子,生來就不太喜歡與人交往,喜歡獨自玩耍,不怎麼跟其他小朋友交往,也很難有什麼東西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這類孩子通常話很少,性格也比較沉悶,喜歡獨自待在角落裏。
孩子沒有“孩子樣兒”,換句話說一點活潑勁兒都沒有,媽媽當然心中焦急。但這樣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不管別人怎麼急,他都不急,總是一副淡淡的樣子,對什麼都無所謂的樣子。既然著急沒有用,媽媽就先靜下心來,找到孩子如此“孤僻”的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孩子性格沉悶,不排除有先天的因素。如果父母都是性格比較內向的,那麼孩子也會遺傳一部分這樣的性情。如果是這個原因,那麼隻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極端,媽媽就不用過於擔心,生活中注意加以引導,培養孩子的快樂、積極心境就可以了。但如果是後天因素,媽媽就要重視。
父母關係不和,經常吵架,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關懷和培養,心靈受到創傷,常常就會表現出一副“冷漠”的樣子。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即使希望快樂一些,也難以達到目的,因此他們隻能沉默寡言,悶悶不樂,久而久之,就好像得了“孤僻症”一般。因此,媽媽要提醒自己,必須給孩子創造一個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圍,遇事多以包容、溫柔的心態對待,盡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麵和家人爭吵。隻有將家庭氛圍搞好,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是受到父母關注的,而不是經常被吵架的父母無視的“小可憐”。孩子能感覺到家庭的歡樂和溫暖,當然不會自己到角落去品嚐孤獨的滋味。
有的家庭雖然夫妻不吵架,但兩口子和外界的關係很疏遠,整個家庭對外很封閉,節假日從來不出門,也很少有人到自己家裏來做客。這樣的環境也容易熏陶出一個“孤僻”的孩子。孩子會模仿大人的樣子,或者說是被大人要求,終日待在家裏,幾乎無交際、無娛樂。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因此,媽媽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輕鬆的環境,讓孩子在環境中受到有益的影響。到了假日的時候,多帶孩子到室外玩一玩,到別人家裏熱鬧一下,到遊樂場放鬆一天。孩子的快樂是很容易被召喚出來的,隻要他愛上室外、愛上熱鬧的地方,就會遠離患孤僻症的危險。
父母如果經常隨意批評否定孩子,甚至指責訓斥孩子,孩子就會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會感到自己很笨和行為不好,這種自我體驗幾經反複固定下來,就會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總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會,都不行,誰都不如,於是幹脆一個人縮在一旁不敢出聲,壓抑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媽媽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評價,如“雖然你沒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揚你,因為你已經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勁,一定做得更好!”這樣注意評價和態度,多肯定和鼓勵孩子,如愛撫、點頭、微笑、誇獎等,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開朗起來。
秋梅今天又和丈夫吵架了,還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每次吵完架之後,秋梅反思一下,也覺得其實這架吵得不值得——根本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每次事情發生的時候,她又控製不住自己的脾氣。她心裏曾想:吵就吵吧,反正也吵這麼多年了,吵也吵不散。但她沒想到的是,吵吵小架雖然沒有導致夫妻關係破裂,但卻給兒子旭旭帶來了幾乎無法彌補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