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第二天明霞接琪琪放學的時候,琪琪並沒有和往常一樣,說要去誰家玩,甚至也沒有跟另外兩個小夥伴打招呼,就牽著明霞的手回家了。明霞覺得又納悶又想笑,心想這三個孩子還較上真了。於是,她故意問琪琪:“咦,好奇怪,今天‘三個姐妹花’怎麼沒一起玩呢?”琪琪沉默了半天,鼓著嘴說了一句:“丁丁不好!丁丁打我!我不跟她玩了!”這時,恰好丁丁的媽媽打來電話,她說,昨天欣欣把一個很好看的玩具給了琪琪,丁丁也想要,就有些生氣地推了琪琪一下。丁丁的媽媽覺得很不好意思,特意打給明霞道歉,明霞立刻安慰她,說丁丁肯定不是故意的。掛完電話之後,明霞對琪琪說:“琪琪這麼生氣,是不是因為丁丁打疼你了?”琪琪搖搖頭,“那就是琪琪覺得好朋友推了自己,自己很傷心,是嗎?”琪琪看了看明霞,點了點頭。明霞笑了笑,說道:“我猜丁丁一定是太喜歡那個玩具了,本來是想找你借過來玩一會,但一不小心,推倒你了。我家琪琪最大方了,不會因為這麼一點小事就生氣吧?你和丁丁是好朋友呀,她還給過你很多好吃的呢,對嗎?”琪琪臉上的怒氣漸漸消失了。明霞繼續說:“這樣吧,我把丁丁和欣欣叫到我們家裏來,晚上給你們做好吃的,好嗎?”琪琪聽到媽媽誇自己“大方”,早就不好意思生氣了。這時明霞給了她一個台階,她立刻就答應了。
孩子交朋友中常常遇到一些問題,這時媽媽的處理方式很重要,如果媽媽護著自己的孩子,批判別的小朋友,甚至教孩子遠離對方,那麼孩子就會將這種方法記在自己心裏,以後遇到人際問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處理。所以,媽媽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到是否對孩子有益,這樣孩子才能學會發展初步的社交能力,從而獲得心理的全麵發展,形成良好的人格萌芽。
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媽媽還要注意一些細節。比如,教育孩子,朋友之間應該要以禮相待,小孩也要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因為朋友之間雖然靠感情維係,但也不能缺少起碼的尊重,否則也會破壞彼此的友誼。另外,打扮和衣著也不應忽視。專家指出:衣著十分重要。如果一個孩子的衣著不整潔,其他孩子會注意到,甚至會談論他,這將影響孩子的自信,當然也會影響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能力。
職場媽媽育子經
馬尼拉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特別告誡說,教孩子如何交流時,不要改變孩子的基本個性,也不要刻意追求讓孩子具備十分優秀的社交能力。如果他隻有一兩個無拘無束的朋友,那也很好。重要的是孩子與朋友能夠很好地交流。
讓孩子當回“小領導”
先來分享一個小故事:
一群在山裏野餐的小姑娘走錯了路,在潮濕與饑餓中度過恐怖的一夜之後,她們無望地失聲痛哭。“人們永遠也找不到我們,”一個孩子絕望地哭泣著說,“我們會死在這兒。”然而,11歲的伊芙蕾站了出來。“我不想死!”她堅定地說,“我爸爸說過,隻要沿著小溪走,小溪會把你帶到一條稍大點的小河,最終你一定會遇到一個小市鎮,我就打算沿著小溪走,如果願意,你們可以跟著我走。”結果,她們在伊芙蕾的帶領下,勝利地走出了森林,最後她們的歡呼聲迎來了救護人。
擁有一個像伊芙蕾這樣智慧、勇敢,充滿領導能力的孩子,或許是每個媽媽的夢想。但很多媽媽也許會很快搖搖頭:“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固然好,但像伊芙蕾這樣的人生來就是領袖的材料,而其他人命中注定是隨從。”媽媽們這樣的想法是消極的,要知道,領袖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造就的。如果媽媽們能在生活中用心加以培養,自己的孩子也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小小領導人。
媽媽對孩子領導能力的培養,隨時都可以找到機會進行,比如在家庭中,媽媽首先就要學會“放權”,讓孩子自己打理自己的事情。孩子隻有先將自己的小世界管理好、領導好,才有可能領導別人。
在家裏麵孩子一般是受照顧的角色,但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能力的提高,有些事情孩子是可以獨立解決的,問題是家長要懂得適時放手。在家庭規則的製訂方麵,也要適時變化一下,把孩子的自主權利逐步的放寬,使孩子在家中也有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這樣就使孩子在家庭中也可以得到鍛煉提高。比如買東西時給孩子選擇權,家庭事務適度征求孩子的意見,有時候也可以讓孩子做幾天家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