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任性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他指出,幼兒隨生理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瞻前顧後的分析,再做出處置決斷。而僅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盡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所以,當孩子的要求遭到拒絕之後,他們隻會感到失望、生氣,而不會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因此,媽媽要想讓孩子講道理,就必須親自為孩子解釋其中的道理,孩子每次明白一些道理,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就不會再“無理取鬧”。
另外,為了改變孩子任性的壞習慣,教育的一貫性是很重要,媽媽可以對孩子經常性的行為做一個規定,如:作息時間,訪友做客時的禮貌要求,不發脾氣,不挑穿揀食,舉止文明等。在執行中,要積極運用鼓勵的方法加以肯定,激勵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要隨便改變自己的要求和規定,否則孩子會分不清事情的黑白,這也會導致其講不清道理,或者幹脆不講道理。
職場媽媽育子經
當孩子耍賴發脾氣而又不聽勸阻時,媽媽可采取暫時的“冷淡”而不去理睬他,對他的不合理要求毫不妥協和讓步。此時“無情”勝有情,待孩子情緒稍加平息後,即指出他這樣做有什麼不好,應該怎麼做,耐心地講道理。
不打擾,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感歎:孩子總是喜歡瘋狂地跑啊,到處亂爬,上躥下跳,一刻也閑不下來,給他講一個故事,剛講兩句人就跑了;教他認識物體,還沒認清楚就心猿意馬看別的東西去了;搭積木也搭不了一會,更別說完成複雜的拚圖了。似乎孩子無論做什麼、玩什麼,他都沒辦法專心。雖然說孩子活潑好動是一件好事,但專注也是很重要的品質。作家西塞羅說過:“任憑怎麼脆弱的人,隻要把全部的精力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有所成就。”正所謂:“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專注意味著效率,專注也是一種習慣。
孩子專注的標準是什麼呢?媽媽不妨按著下麵的方法測試一下:把孩子置於一個安靜、不受幹擾的空間,隻給他一種玩具,觀察他在玩玩具時的反應,如果他能夠持續地一直玩,而且平時生活中對大多數的事情也能夠專心,就代表著他擁有很優良的專注力。如果,他不到3分鍾就表現出厭倦、煩躁的情緒,就說明他的專注力不夠。
如果孩子過於愛動,而難以專注做一件事,那也很影響以後的學習和工作。良好的專注力是孩子們今後學習成長道路的有力保障。專注是孩子需要具備的一種品格,它是一個人能高度集中於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質。從小訓練孩子的專注力可以讓孩子一開始就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而專注力不是天生的,它是需要後天的培養。這就需要媽媽有意識地從小培養了。那具體該通過什麼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下麵是一些比較有效的方法:
第一,媽媽要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環境。“戲台下麵也能看書”畢竟不是上策,對於孩子來說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媽媽不要妄想孩子在喧鬧的環境中也能專注地做事。在必要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比如,你希望孩子安靜地拚圖、搭積木、看圖畫書,那麼就關掉吵鬧的電視,或者和家人到別的房間去聊天,不使孩子分心。這樣,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專注做事的時間也會延長一些。
第二,孩子專注的時候,媽媽千萬不要打擾他。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比如兩歲之後,就能夠主動安靜下來,對某件事情專心地研究。玩沙土、玩水、玩玩具,都能讓他們格外專心。這個時候,媽媽千萬不要去打擾孩子,不管是怕他弄髒、弄濕衣服,還是想要加入他的遊戲當中。否則,孩子的思路會被打擾,無法繼續專心地進行。
第三,即使孩子遇到問題,媽媽也要盡量讓孩子獨立思考,不要急著去幫助他。孩子獨立玩一些遊戲的時候,正是他們的獨立意識在顯現的時候,思維力和動手能力也都在得到鍛煉。這時,如果媽媽一直幹預,想要插手幫助他,或者一看他停頓了,就立刻親手幫他做,那麼孩子的專注力就會受到影響,探索欲望就會降低。所以,如果孩子玩的遊戲沒有危險,且沒有明確向媽媽求助,或者說他遇到的困難並不那麼“棘手”,媽媽就不要過去插手,給孩子一點思考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