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還可以為孩子創造“想問”的情境。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展極其重要。或許有些媽媽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並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遊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後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個“為什麼”,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麵目。常常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和不以為然的態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衝動。因此,媽媽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鄭雲把女兒晶晶接回家後,坐在沙發上和她聊天。“親愛的晶晶,今天老師教你們識字了嗎?”晶晶想了一會兒,回答道:“教了,老師教我們‘肉’字。”鄭雲撲哧一笑:“是嗎?是不是中午在幼兒園吃肉了,所以老師教你們‘肉’字?”“中午是吃了肉,但是老師不是因為這個才教我們的。”“哦?是嗎?”鄭雲表現得很有興趣:“那老師是為什麼教你們這個字呢?”
看著媽媽那麼感興趣,晶晶講得更加投入了:“因為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完,她還調皮地說:“媽媽,你猜是什麼故事?”鄭雲猜道:“是狼吃肉的故事嗎?”“不是!是烏鴉和狐狸的故事!”說完晶晶得意地“咯咯”笑了起來。鄭雲立刻說道:“哎呀,媽媽怎麼把這個忘了。嗯,好長時間沒有聽到這個故事了。”說完她故意看著晶晶。果然,晶晶立刻興奮地說道:“我來給你講一遍吧!”她邊回想邊講,講了幾句,發現自己講錯了,又趕快澄清,返回去重新講。鄭雲始終沒有打斷她,很有耐心地聽著,等著她把故事回想回來。
十分鍾後,晶晶終於完整地講完了故事。鄭雲立刻鼓掌:“晶晶講得真是太好了!”晶晶滿臉都是笑容,顯得十分開心。這時,鄭雲問道:“晶晶,你說,烏鴉應該怎麼做,才能不上狐狸的當呢?”晶晶喃喃自語了半天“怎麼做”三個字,忽然說道:“我知道了,烏鴉可以先把肉掛在樹上,唱完歌再去吃肉!”“真棒!沒錯,就是這樣。還有別的方法嗎?”“嗯,嗯,”晶晶又想了一會,說道,“對了,它還可以不開口唱歌!不理狐狸的花言花語。”鄭雲撲哧笑了出來:“寶貝,你說得很對。但那個成語叫做‘花言巧語’,就是說的話不誠實,總騙別人的意思。”晶晶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哦,對,老師也說‘花言巧語’。”突然,晶晶大聲說道:“媽媽,我又想到了一個辦法。烏鴉還可以先把肉吃完,再唱歌。這樣肉就不會被騙走了。”鄭雲非常滿意地笑了笑,摸了摸晶晶的頭。
不把故事講完,或者講一個值得推敲的故事,向孩子提出問題,啟發孩子思考。這是很不錯的提問方式,既能吸引孩子的興趣,又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開發了孩子的思維。媽媽跟孩子的談話,隻要稍加用心,稍用技巧,就能讓他們的小腦瓜開始運行。
職場媽媽育子經
教孩子知識的同時,其實也能開發他們的思維。比如,在孩子認識了一些基本的動物、植物、日用品之後,就給他們一些圖片,讓他們來給這些事物分類,區分這些事物的不同。這樣,對於訓練孩子的逆向思維也很有幫助。
敢於表達,大大方方惹人愛
人們看到一個孩子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這個孩子是否大方、活潑。如果他很幹脆地和別人打招呼,態度自然地展現自己,那就會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使人喜歡;但如果他膽小、怯懦,甚至不敢叫一聲“阿姨”,更別提回答對方的問題,扭扭捏捏隻會往媽媽的懷裏鑽,那給人的印象難免就會打折扣。每個媽媽其實也都願意自己的孩子活潑、大方,惹人愛。如果孩子過於內向、羞澀,媽媽難免也會心生不悅,甚至覺得自己的孩子“不爭氣”。其實,孩子是否敢於表達自己,往往並不是孩子自己決定的,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媽媽的教育。
表達其實也是一種習慣,越是愛表達自己的孩子,與別人溝通起來障礙就越小;而越是不敢多說話的孩子,在別人麵前就越習慣保持沉默。所以,媽媽首先要加強和孩子的溝通,讓孩子“愛上說話”。
上班族媽媽本身工作比較忙,白天基本要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著。老人話不多,若是表達再不規範,就會使孩子沒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另外,媽媽回家之後如果掛心家事,很少將注意力放在和孩子專心說話上,那麼孩子就更少有機會獲得良好的語言鍛煉。所以,不管媽媽時間多忙,也要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和孩子溝通。並且,媽媽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要讓孩子體會到和媽媽溝通的樂趣,這樣他才會有表達下去的欲望。對於孩子提出的問題,媽媽一定要認真思考後進行回答,不要讓孩子覺得你的耳朵在,心卻不在,否則表達自己的熱情自然就會受到一定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