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沒有自信。孩子害怕自己說的話不對,會受到別人的嘲笑,或者已經有過這種經曆。又或者,孩子曾經因為“話多”受到過大人的訓斥,因而變得膽小。如果是這種情況,媽媽就要幫助孩子重拾自信。自卑、膽小的孩子是最需要鼓勵和表揚的,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選擇他們能完成的任務,比如講一個簡單的小故事,讓其獨立完成。這樣一來,孩子就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同時,媽媽要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因為得到媽媽的表揚而興奮不已時,媽媽就可以順水推舟,進一步鼓勵孩子在別人麵前表現自己。
媽媽還可以通過擴大孩子的交際圈來增加他們的表達機會。通常,孩子如果總是麵對媽媽、爸爸這幾張熟悉的麵孔,而這幾人中又沒有人願意長時間和孩子溝通的話,他的表達欲望也會降低。這時,媽媽可以找幾個小朋友來家裏陪孩子“嘮嗑”,點燃孩子溝通的激情。與同伴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不得不嚐試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像和父母在一起那樣,無需過多表達自己,他們就會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所以,經常邀請小朋友到自己家裏玩,對於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李媛是個十足的大忙人,在公司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難免“冷落”了寶貝兒子牛牛。李媛每天下班之後,就一頭鑽進書房裏,對著電腦敲個不停,而她應付兒子最多的話,就是“牛牛乖,去客廳玩媽媽給你買的新玩具,媽媽要忙工作,聽話”。時間一長,牛牛也熟知了媽媽的“預備台詞”,幹脆就不去“吵”媽媽了。
直到身邊開始變得很安靜,牛牛也一天比一天沉默,李媛才意識到問題有些嚴重。為了不使這個情況惡化下去,李媛盡量不將工作帶回家,而是爭取更多的時間來陪兒子。但殊不知為時已晚,兒子也有了一套潛台詞來應付自己,那就是“嗯”“啊”,再不然就是長久的沉默,一副自得其樂地玩玩具,懶得和大人“應酬”的樣子。
想到老公長期出差在外地,自己卻把兒子帶成了這個樣子,李媛心中止不住的愧疚。她思索了好幾天,也沒想出一個好辦法來。
這天下午,李媛把牛牛從幼兒園接回來後,沒有直接回家,而是帶著他在樓下玩了一會。一同和牛牛玩的還有幾個同齡的小夥伴,牛牛和他們平時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談不上多熟悉,幾個人玩的遊戲無非也是所有孩子常玩的那一套。但牛牛卻表現出了無比高昂的興趣,他眉飛色舞,不停地說著自己的意見,企圖掌控整個局麵,使遊戲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別的小朋友有不同意見時,他還會說“這樣如何如何,那樣如何如何”,來分析不同玩法的利與弊。李媛在一邊看著,不由驚呆了——這與在家裏的牛牛簡直就是兩個人!平時“惜字如金”的他,今天竟然說得口若懸河,還頭頭是道的,很有道理呢。李媛頓時明白了:同齡人的力量是無窮的。
後來,每逢周末,還有閑來無事的晚上,李媛都會叫幾個小朋友和他們的媽媽到自己家裏玩,大人們一起聊天,孩子們也暢快地玩耍,大聲地彼此交談。慢慢地,牛牛開始有了變化,每次小朋友從自己家離開之後,他開始向李媛講述幾個人玩樂時發生的事情,然後還會詢問李媛,到底誰的做法更加正確。李媛這次沒有再像以前一樣敷衍牛牛,而是認真地回答他每一個問題。她知道,那個愛說愛笑的牛牛又回來了。
每個孩子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這從他們產生自我意識的那一天就有了。隻是這種表現欲的強烈程度,會隨著外界的反應而產生一定的變化,當聽者的反應很消極時,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會占據孩子的內心,使他無法專心思考,進而難以順暢地表達。媽媽們如果明白這一點的話,就應該注意,隻要孩子開口說話,就要盡力讓他們處於一種愉悅的心情當中,千萬不要隨意打擊他們的積極性。孩子有時就像一隻小蝸牛,他們伸出的觸角一旦碰到障礙,就會立刻縮回去,猶豫著不敢再出來。
職場媽媽育子經
有的孩子是典型的“見光死”,對著自己家人怎樣都可以,一看到陌生人就“縮”了起來。這是因為孩子還沒有在陌生人麵前樹立起表達的信心。這時媽媽可以加以引導。比如,孩子今天在家裏唱了一支歌,媽媽可以說:“你唱得真好。比我們鄰居小王阿姨家那隻百靈鳥唱得還好聽!下次見了小王阿姨,你唱給她聽聽,讓她來評一評,好嗎?”幾次鼓勵之下,孩子總有一天會有勇氣在陌生人麵前表達出來。
不固執、不蠻橫,凡事一定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