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巧用技巧,上班族媽媽教出聰慧寶寶(1)(1 / 3)

孩子聰明、機靈、做事認真,是天底下所有媽媽的願望。上班族媽媽也許會為這件事而焦慮:我每天那麼忙,哪有時間教孩子呢?其實,孩子的聰明並不是媽媽“教”出來的,而是自己“學”出來的。媽媽要做的任務,就是采取一些技巧,引導孩子自行去學習。懂得自己摸索、學習的孩子,智力開發得才更快,自主能力也才更強。那麼,上班族媽媽采取哪些技巧能夠正確引導孩子學習呢?快來學學吧!

假裝看不見,讓孩子自己想辦法

上班族媽媽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由於白天自己要在職場打拚,沒時間陪伴孩子,晚上回家之後,一方麵是出於對孩子的想念,另一方麵出於對孩子的愧疚心理,於是恨不得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整個晚上圍著孩子轉。孩子想幹什麼,還沒有動手,媽媽就急忙幫著幹了;孩子想玩什麼,還沒開始動手,媽媽就已經給孩子準備好了所有的用品,以供孩子玩耍;孩子遇到點麻煩,本來沒向媽媽求助,媽媽立刻主動伸出援手。結果呢?孩子省得動腦子了。

這樣,孩子永遠無需自己動手,就能解決一切問題,滿足一切所需,當然就懶得再去費勁、去思考了。成年人還有難以克服的惰性,何況孩子呢?日積月累,媽媽不但培育出了一個“懶小孩”,還造就了“笨小孩”。

還有一些情況令人覺得可悲又可笑:如今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長,或者有一個拿得出手的愛好,於是早早讓孩子學起了鋼琴、繪畫等,這其實是無可厚非的。但有些媽媽的母愛過於“泛濫”,不但送孩子去培訓班,還要在旁邊看著孩子上課,常常是一節課上下來,孩子沒會多少,媽媽反而學會了,然後回到家之後,再由媽媽“吐”給孩子。這樣的媽媽,自己累不說,恐怕一輩子也教不出聰明、自立的孩子。為什麼呢?因為她們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成長的機會、自我摸索的機會;她們給了孩子太多的安全感,讓孩子一味依賴媽媽,而不懂得獨立麵對任何事情。可想而知,這樣的教育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是何等可悲、可憐。

世界上最好的媽媽,不是萬事都給孩子做好的媽媽,也不是給孩子鋪一條平坦大道的媽媽,而是放開手,讓孩子自由地、任意地去學習、去成長的媽媽。給孩子一個空間,有時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女兒佳佳上了幼兒園之後,黎平找了一份工作,過起了朝九晚五的生活。用她的話說,她要重新在職場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但這樣的雄心壯誌,也需要一個“後勤人員”來成全——必須找個人來負責接送佳佳。無奈黎平和老公都是外地人,雙方父母又都在老家,不能為黎平兩口子分憂。於是,黎平就狠狠心,找了一個專門負責接送佳佳的保姆。

這個保姆還算負責任,照顧佳佳一年了,從來沒有發生過意外。所以,保姆請假回老家探親,黎平也痛快地答應了,還給了她一個紅包。保姆離開的這一周,黎平跟公司協商之後,自己每天早下班一小時,負責接佳佳回家。

本來,黎平覺得這也是一個和佳佳交流感情的好機會,於是每天接回佳佳後,什麼都不做,先陪她玩兩個小時。這天,兩個人玩的是用小桶、小鏟子來“搬運沙土”。佳佳很熟練地將小桶放好,又劃分出兩個區域,說明道:“我的任務是把這堆土搬到那裏。”說完用手指了指不遠處的一個台階。黎平立刻回答道:“好的,我來幫你鏟土。”說完,就拿起小鏟子準備幫忙。佳佳卻一把將小鏟子搶過來,說道:“你還是在一邊幫我加油,就可以了。”說完,自己像模像樣地用小鏟子將土裝滿小桶,搖搖晃晃地提起來向目的地走去。

走到一半的時候,小桶撞到了佳佳的腿,一下子掉到了地上。黎平一看,立刻走過去說:“沒事,我來幫你收拾好。”誰知佳佳一點沮喪的意思也沒有:“媽媽,你別管了!我以前也弄到地上了,我都能自己弄起來!”黎平被女兒拒絕了兩次,心裏雖然有一點點失落,但卻明白了一個道理:也許正是由於保姆和自己的心情不一樣,所以她不會管得這麼“多”,而恰巧就給了佳佳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她也才明白,難怪佳佳這一年裏獨立了很多。如果她一直跟著自己,也許就不會是這個結果了。想到這裏,她將兩隻手揣進兜裏,站到了一邊,告訴自己:隻許看,不許碰。

孩子要成長,要學習技能,必須通過親自動手和親自動腦。從孩子第一次搖搖晃晃地將勺子裏的飯送到自己嘴裏開始,就意味著他開始學會自我滿足、自我掌控;從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一個拚圖遊戲開始,就意味著他通過自己的思考為自己解決了一個難題;從孩子第一次跌倒、痛苦,再到自己站起來為止,他就靠自己的信念戰勝了一個困難……試想,如果這些時候媽媽都在身邊,又都很“及時”地向孩子伸出了援手,那不就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嗎?不就是將孩子成長的時機又無限延期了嗎?一個人在這世界上生存,遲早要學會這一係列的本領,早一天讓孩子學會,他就早一天做好了獨立的準備,就能早一天向著人生更高處走去。媽媽眼睛太明亮、手太快,付出的哪裏是對孩子的愛,說得嚴重一些,可能恰恰是在阻礙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