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讓孩子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很簡單,或者說,孩子之所以有這樣那樣的不良飲食習慣,大多是父母“慣”出來的。很多父母心疼孩子,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零食,或者在非正餐時間給孩子無限製地加餐,孩子到真正的吃飯時間當然不會餓。有些媽媽覺得這是對孩子的愛,豈不知這恰巧幫助孩子養成了不正確的飲食習慣,直接損害健康。可見,媽媽保持一份理智的愛,對於孩子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就從現在開始,製定一些對孩子有益的飲食規定,讓孩子和大人一樣健康地享用“三餐”,形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在改變孩子的過程中,可能一開始會讓孩子覺得很受限製、很委屈,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形成的良好飲食習慣將會影響他的一生。
職場媽媽育子經
孩子不喜歡吃飯,也有可能是媽媽做的飯不那麼符合孩子的“口味”。一般來說,孩子除了喜歡美味的食物之外,還喜歡色彩鮮豔的東西、精致可愛的東西。如果媽媽有時間,可以盡力將食物弄得漂亮一些、卡通一些。巧手的媽媽,想必定能養育出一個愛吃飯的好孩子。
零食不是支撐寶寶體能的主力軍
花花綠綠的零食,恐怕是每個人幼年、童年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孩子卻減少為每家基本一個,因此對於每個孩子來說,零食就成為一種應有盡有的“必備品”,且品種多樣、包裝精美,味道也深得孩子的心意。
不過,無限製地滿足孩子的零食欲望,對孩子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首先,零食無法提供滿足孩子成長所需的營養。孩子成長所需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各類礦物質,都需要從正餐食物中攝取,與正常飲食相比,零食幾乎沒什麼營養可言。其次,零食中往往含有較多的防腐劑、色素等,這些對孩子的身體是有害而無益的,長期過量攝取,就會導致孩子的生長發育受限,甚至影響健康。另外,孩子的胃容量是有限的,吃的零食多了,到正餐時間自然就吃不下,或吃得少了。這種不規律的飲食也會增加孩子腸胃的負擔。所以說,零食看上去雖好,實際上是害處大於益處的。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零食不離口的孩子,不是抱著一包薯條,就是拿著一支棒棒糖。身邊的媽媽則負責為孩子無限量地提供各種零食,幾乎是“隻要孩子開口,零食必然到手”。長期處於這種“零食式喂養”情況下的孩子,大多頂著一張麵無紅光的臉,整個人看上去也不那麼活潑,不怎麼聰明。這些並不是危言聳聽,媽媽要知道,人體大腦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如蛋白質、脂肪、微量元素等,都要從蔬菜、肉類、澱粉中攝取,也就是必須要由正餐來提供。而長期由零食“霸占”著胃,得不到營養供給的孩子,怎麼可能聰明呢?可見,媽媽千萬不要覺得給孩子最好、最多的零食就是疼愛他,不誇張地說,這種做法是在阻礙孩子成為一個更聰明的人。因此,媽媽一定要嚴格把關,不能讓零食成為支撐孩子體能的主力軍。
蘇蘇今年已經5歲了,她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臉,長得非常可愛。唯一令媽媽李鑫擔心的是,蘇蘇實在太瘦了,還比同齡的孩子明顯矮一大截。
原來,李鑫工作比較忙,蘇蘇平時都是由姥姥在照顧。蘇蘇很喜歡各種零食,姥姥對蘇蘇又是特別疼愛,幾乎有求必應,所以總是準備一大堆零食給蘇蘇吃。再加上,李鑫平時不能照顧蘇蘇,心中愧疚,因此也總是一大袋一大袋地給蘇蘇買好吃的,就使得蘇蘇的零食經常堆滿櫥子。蘇蘇對自己的零食也有絕對的“掌控權”,隻要她想吃,隨時就能拿到手。
一提到蘇蘇比較瘦的問題,姥姥就表現得很納悶:“她吃得也不少啊,每天幾乎是從早吃到晚。”一次,李鑫突然問道:“媽,你們吃飯的時候,蘇蘇跟著吃嗎?”“也吃啊,挑著自己喜歡的吃一點。吃得不多。不過她每天一睜眼就要吃好多零食,到了吃飯時間也不餓。”李鑫一下子明白了:“媽,我覺得她就是中了這零食的‘毒’,那能有什麼營養?吃得再多也長不胖。”
經過協商,全家人決定改變一下蘇蘇的飲食習慣,爭取讓她以正餐為主,不再主要依靠零食來填肚子。起初蘇蘇當然不習慣,她看不見零食,就恨不得大哭一場,還賭氣不吃飯。後來,姥姥讓李鑫從網上查了很多兒童餐的做法,特意將蘇蘇愛吃的菜都做成特別漂亮的樣子,蘇蘇覺得新鮮,嚐試了幾次。後來覺得姥姥做的味道很好,就逐漸愛上了吃飯。
對孩子的愛不能用錢堆出來,教育方麵如此,飲食方麵也是如此。對於孩子來說,吃點粗茶淡飯、家常便飯,比那些昂貴且看似精美的零食要好得多。因此,媽媽要記住,不管多麼疼愛孩子,也要堅持適度原則,不要讓零食成為孩子的夥伴。
不過,由於孩子的腸胃比較小,每頓飯能吃的東西不多,但他們的活動量卻比較大,因此隻吃三餐絕對不吃零食的話,對孩子的食物供給也會顯得匱乏。因此,必要、適量的零食還是應該有的。那麼,哪些零食對孩子比較有益,是給孩子的首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