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培養孩子好習慣,上班族媽媽省心又省力(1)(1 / 3)

你的孩子是乖乖吃飯、按時休息的聽話孩子嗎?你的孩子是不愛胡鬧、愛動手動腦的好學孩子嗎?你的孩子是愛幹淨、愛幫忙的懂事孩子嗎?好孩子並不是生來注定的,而是媽媽通過培養他的好習慣造就的。俗話說“習慣成自然”,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不僅對他的成長有莫大的幫助,還可以使上班族媽媽省掉許多心思和力氣。何樂而不為呢?

不吃飯?今晚隻好餓肚肚

說到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第一個恐怕就要數“好的飲食習慣”。想必每個媽媽都明了,好的飲食習慣對於孩子的重大意義。孩子處於長身體的階段,隻有飲食習慣良好,孩子才能得到成長所需的充足營養,身體發育才能正常、健康。吃得營養,孩子的腦部發育也才會出色,學習起來才會得心應手。另外,好的飲食習慣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的身體健康,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因此,有一個大口吃飯的孩子,是每個媽媽最欣慰的事情。但事實往往不盡如人意,幾乎每個家庭中,都多少上演過“媽媽追著孩子喂飯”的戲碼,有的家庭甚至是一天三次——每頓飯都要在孩子的逃跑、媽媽的斥責和哄騙中進行,有時孩子成功“躲過一劫”,就以零食果腹了。這對孩子的成長當然是有害無益的。可是,有的媽媽要大吐苦水了:“孩子任性不吃飯,我也心急,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要解決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問題,媽媽先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首先,媽媽要先排除一些可能導致孩子不好好吃飯的病理原因,比如孩子腸胃不適等。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如果勉強孩子吃飯的話,可能導致身體出現不適。

確定孩子不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而抗拒吃飯之後,媽媽可以檢視一下,家中是否存在下列情況,導致孩子吃飯的積極性較低:第一,家中是否有過多的零食,並且媽媽對孩子吃零食的量沒有控製;第二,孩子是否總是不定時進餐,常出現上頓的還沒消化完,下頓的飯又擺上桌的情況;第三,孩子是不是存在比較嚴重的挑食情況,看到桌上沒有自己愛吃的食物時,就表現出對餐桌的抗拒;第四,父母是否曾經在吃飯的時候訓斥孩子,或者經常在餐桌上吵架,給孩子留下了不愉快的印象;第五,經常以“利誘”的方式哄孩子吃飯,比如對孩子承諾,好好吃飯他將得到什麼,某次媽媽沒有做出孩子滿意的承諾時,孩子也不會乖乖吃飯。

上麵說的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孩子不愛吃飯。媽媽必須盡量避免。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媽媽則可以參照下麵案例中的方法來加以糾正。

安娜和丈夫一直在國外生活,他們3歲的兒子馬克跟著安娜的父母住在國內。這一年過年的時候,安娜和丈夫回國和家人團聚,本來滿心歡喜地以為馬克會比上次見麵的時候更懂事,但令安娜失望的是,她見到的是一個調皮、喜歡胡鬧的搗蛋鬼,身上還有很多令安娜無法忍受的壞毛病。

最讓安娜覺得難以接受的,是馬克吃飯這件事。安娜回國過的一周,馬克幾乎沒有乖乖地吃一頓飯,每次他都要拿著玩具車高聲喊著,到處跑來跑去,他的姥姥則在背後端著碗,追著他喂飯,口中還要“寶貝外孫”地哄著。有時,姥姥為了追到馬克,甚至會不小心磕到桌角、牆上。馬克卻一點也不領情,好像飯是他的敵人,即使送到嘴邊,他也不肯看一眼。而大家吃過飯之後,馬克覺得餓了時,不是嚷著要姥姥給他做飯,就是到櫥子裏拿一堆零食來填肚子。

安娜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決定用國外父母經常對付孩子的一招來治治馬克的“病”。她跟父母進行了一場徹底的溝通後,與他們統一戰線,規定了一套“對付”馬克的方法:家裏的零食放在馬克夠不到的地方,隻偶爾給馬克一小部分,如果馬克不吃飯,就一點都不給他;沒有生病等特殊情況的話,馬克必須和家人一起吃飯,並且要主動“配合”,如果正餐時間馬克不吃,那麼其他時間馬克餓了的話,就任由他餓著,不另外加餐。

規定開始執行的第一天,馬克和往常一樣,仍然不乖乖吃飯,不過這次沒有人再追著喂飯,馬克覺得很自由。家人吃完飯後,將剩下的飯菜都放到了冰箱裏。不一會兒,馬克餓了,但不管他去找姥姥還是找媽媽,都沒有人給他熱飯。馬克打開往常放零食的櫥子,零食也不見了。馬克摸著肚子,喃喃地對安娜說:“媽媽,我知道錯了,下次我一定乖乖吃飯。”安娜說道:“現在你知道餓肚子不好受了吧。”馬克點了點頭,問道:“媽媽,我現在可以吃飯嗎?”安娜狠著心回答:“不可以。今晚大家在吃飯的時候,你貪玩不吃,那麼你就隻能等到明天早上和大家一起吃。”馬克眼睛裏噙著淚水,把求助的目光拋向姥姥,但姥姥也狠狠心,裝作沒看見。

第二天一早,馬克很早就起床了,並且自己穿好了衣服,刷好牙,洗好臉,乖乖地坐在餐桌旁等著。早飯一上桌,馬克就大口大口吃起來,吃得香極了。幾個大人對視了一下,偷偷笑了起來。

接下來的幾天,安娜和家人繼續嚴格執行這個計劃。隻3天的時間,馬克就學“乖”了,他知道,如果正餐不好好吃的話,那麼就意味自己要在未來的幾個小時餓肚子。很快,馬克不好好吃飯的毛病就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