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有的媽媽可能會說出一些使孩子變得不“善良”的話。比如,假如有人在街邊暈倒,媽媽如果催促孩子:“快走,不要管閑事!”甚至對孩子說出“傻子才多管閑事”的話,那麼孩子就會覺得幫助別人是一件愚蠢的事情,從而變得自私、冷血。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還會影響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試想,誰會願意和冷漠、永遠不會伸出援手的人交朋友呢?媽媽也許會說,在今天這個社會,教孩子做好事“太有風險了”,萬一我們的本意是做好事,但卻遇到了不懷好意“碰瓷兒”的人呢?當然,媽媽的這種考慮也是無可厚非的。但這絕不能成為我們冷漠、袖手旁觀的理由。媽媽應該告訴孩子,要用能夠保護自身的方式來幫助別人。比如,當我們看到路邊有突發疾病的人,可以立刻撥打120急救電話;如果看到有人遭遇偷竊、襲擊,那麼可以快速找周邊的巡警,或者撥打110。總之,在保護自我安全的前提下,對需要的人發起幫助,這是一種基本的社會道德,媽媽應該將正確的觀念和做法教給孩子,而不要一味讓孩子置身事外。
職場媽媽育子經
孩子就像是一張全新的白紙,媽媽的每一個教誨、每一個行為示範,都會在上麵留下深深的印記,這些印記組合起來,就可能是孩子一生的命運。因此,媽媽要想孩子的一生積極、優秀,就要時刻牢記,給孩子正確、正麵的影響,別讓自己不經意的偏激言行誤了孩子的一生。
做個慷慨的“小大人”
分享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也是人們公認的美德,懂得分享的人,不但會獲得別人的誇讚,還能為自己贏得良好的人緣。一個慷慨的、懂得分享的人,不但其一生常能處於快樂的交際氛圍中,還能在不順利的時候得到更多人的幫助。因為分享,帶給他們的其中一個收獲就是好的人際關係。
不過,很多孩子在和別人的交往中更多表現出的是相反的行為:不是牢牢守住自己的東西不願別人去動它,就是總想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孩子這種“獨享”的意識和行為,總是讓媽媽感到擔心和困惑。那麼,媽媽如何能培養孩子分享的良好行為習慣呢?
首先,媽媽要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的意識。其實,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你的”“我的”“我們的”,這些明確的“所有權概念”。在他們的腦袋裏,不僅會把自己的東西看成自己的,還會把別人的東西也看作自己的。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看到別人有好吃的、好玩的,會那麼“理直氣壯”地搶過去的原因了。因此,如果孩子在3歲以前有這種霸道的行為,媽媽並不需要過分擔心,也不要過於責怪孩子,隻要順其自然,偶爾在言語中教育就可以了。
不過,當孩子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如果還是如此“霸道”,那麼媽媽就要抓緊時間開始矯正孩子的行為了。在這個時候進行教育,孩子能夠及早改掉自私自利的毛病,習慣與別人分享、分擔的生活。
嘟嘟今年三歲半,小身板長得結實,小嘴說話利索,性格也活潑可愛。本來這一切都順心如意,令媽媽董紅心滿意足。但最近,董紅發現了嘟嘟一個“嚴重”的缺點:嘟嘟自私得有點過頭。
上周末,董紅的同事小劉來家裏玩。小劉看見胖乎乎的嘟嘟,喜歡得不得了,給他買了很多零食。嘟嘟也分外高興,守著小劉跟她說個不停。這時,董紅笑著說:“嘟嘟,小劉阿姨對你多好,快親她一口謝謝她!”嘟嘟二話不說,很響亮地親了小劉一下,還奶聲奶氣地喊了句“小劉阿姨真好”。小劉高興得嘴都合不攏了。董紅又說道:“嘟嘟乖,喂小劉阿姨吃一顆餅幹,讓她嚐嚐好不好吃。”嘟嘟笑得像花似的小臉突然凝滯不動了,他看了看手裏的餅幹,又看了看小劉阿姨,過了半天,才像服從命令似的,把餅幹放到了小劉嘴邊。誰知小劉剛吃下去,嘟嘟就“哇”地哭了起來:“餅幹沒有了!餅幹沒有了!”他邊哭還邊用小手打起了小劉:“小劉阿姨壞!”這一突如其來的轉變,讓董紅嚇了一跳,她有點生氣又有點尷尬,一邊對小劉說著抱歉的話,一邊板起麵孔訓斥嘟嘟的行為。嘟嘟被訓斥,更加覺得委屈,幹脆跑到臥房裏大哭去了。
接下來的幾天,董紅有意無意地向嘟嘟要“零食”,一會讓他分給爸爸吃一口,一會讓他喂自己一口。但嘟嘟都像沒聽見似的,自顧自地吃,董紅再多說幾句,他就把零食護得緊緊的,還做出一副想哭的委屈表情。董紅意識到,嘟嘟自私的行為有點過頭了。
又是一個周末,董紅抓著電話跟堂姐董微說了半天的話,約好了讓董微帶著女兒妞妞,來給嘟嘟“上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