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妞已經8歲了,一進門,妞妞就像個小大人似的,帶著嘟嘟到玩具房玩去了。一會,董微把一包薯片遞給了妞妞,還特意說:“妞妞,來,媽媽給你買的薯片。”妞妞接過來,打開袋就“吧唧吧唧”吃了起來。吃著吃著,她看到嘟嘟在盯著自己,就問道:“嘟嘟,你想吃嗎?我們一起分享吧。”嘟嘟顯然對“分享”這個詞感覺很新奇,他邊接過表姐遞過來的薯片,邊好奇地看著她。妞妞繼續說:“分享就是,我把我的東西給你吃,你把你的給我吃。不要自己霸占著吃。這就是分享。”
過了一會,妞妞又從董微的包裏拿出一個造型非常別致的玩具,她在手裏擺弄了一會,看見了嘟嘟那渴望的眼神,就遞給他說:“來,給你玩一會。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也是分享。”接著,她又說道:“好吃的一起吃,好玩的一起玩,這樣就不是‘小氣鬼’,大家就都喜歡你!”嘟嘟竟然像聽懂了似的,拿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玩具,遞給妞妞說:“表姐,嘟嘟的‘飛翔’給你玩!”妞妞“噗”的一聲笑了:“是‘分享’,不是‘飛翔’!”嘟嘟也傻傻地笑了起來。
晚上,董微帶著妞妞走了,董紅問嘟嘟:“嘟嘟,你今天玩得開心嗎?”“開心,和妞妞姐姐玩最開心!”董紅趁機教育:“你知道為什麼這麼開心嗎?因為妞妞姐姐總把自己的東西分給你吃、分給你玩,你就會覺得開心,就會喜歡妞妞姐姐。如果你也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別人當然也會非常喜歡你。懂了嗎?”嘟嘟認真地點了點頭。
媽媽要讓孩子學會分享,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分享中體會到快樂。有的媽媽覺得孩子有些自私,就強迫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往往會導致孩子更加“吝嗇”,因為他們沒有感覺到快樂,隻覺得自己是在被訓斥的情況下不得已失去了自己的東西。所以,媽媽最好讓同齡的小朋友給自己的孩子做出表率,讓他們先體會分享的快樂,再學著將自己的東西分享出去。
教孩子學分享的過程中,媽媽不妨多給孩子戴戴“高帽子”,經常說:“你是善良、樂於與別人分享的孩子。”讓孩子在分享的同時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感覺到光彩。而不要總是訓斥孩子“你怎麼這麼摳、這麼小氣”,這樣就會強化孩子自私的那一麵,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不好的,而分享的行為又會變成被迫的。這樣的教育效果當然不會好。
媽媽還可以創造一些環境來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比如說,每個月家裏都有一個“分享禮物日”。在這一天,孩子要把自己覺得好的東西分享給家裏人,同時也得到爸爸媽媽的禮物。如果孩子沒有購買能力,那麼就鼓勵他自己動手做一個。總之,隻要讓孩子體驗到奉獻、分享的快樂就可以了。
長期處於快樂、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常常能看到分享的好處,孩子的分享意識自然會提高,成為一個慷慨的小大人。
職場媽媽育子經
教給孩子分享,就是教給了孩子一生快樂、結交眾多朋友的秘訣。晚上睡覺之前,給孩子講一個關於分享的童話故事;特殊的節日,給孩子創造一個與家人分享美食、禮物的氛圍。俗話說“好水養好魚”,塑造一個好的環境,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學會感受幸福,做個快樂的小天使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擁有萬貫財產,還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縱觀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例,這些其實都不與幸福成正比。因此,隻有做一個樂觀、知足的人,無論是什麼處境之下都能感覺到幸福,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快樂的人,也才能享受長久的快樂。因此,媽媽培養孩子的品質,必不可少的就是學會感知幸福這一點。
一個幸福感強烈的人,不管富有還是貧窮、位高還是人微,都有一個樂觀的心態,都能夠活得瀟灑自如,不缺乏快樂。相反,一個悲觀的人,即使他擁有堆積如山的財富,他照樣不會有長久的快樂。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父親有兩個兒子,一個特別悲觀,一個特別樂觀。父親覺得兩個兒子的性格都有糾正的必要,於是有一天,放了一屋子玩具給悲觀的兒子;放了一屋子馬糞給樂觀的兒子。過了一段時間,父親分別去兩個兒子的房間,想看看悲觀的那一個是否樂觀起來,而樂觀的那一個是否也得到了某種警示?父親先去悲觀的兒子的房間。還沒進門,就聽到了兒子的哭聲。父親很驚訝,就問兒子,為什麼擁有這麼多玩具,他還要傷心?兒子回答:“這些新玩具,總有一天會變舊、變壞,我怎麼能不傷心呢?”父親默然。他轉身去看樂觀的兒子,推開門,卻沒有兒子的身影。叫了兩聲,見兒子從馬糞堆裏歡天喜地地鑽了出來。父親同樣奇怪,問兒子,就一堆馬糞,有什麼好高興的?兒子回答:“爸爸,這麼多的馬糞,肯定有一隻小馬駒藏在裏麵,我正在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