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如心裏一震,頓時覺得既感動又難過。她安撫了糖糖道:“糖糖乖,不哭了。每個人都會有老的時候,都有離開我們的時候。我們不應該為這個哭,因為這是改變不了的事情。”糖糖抬起頭,淚眼婆娑地看著靜如:“媽媽,可我舍不得姥姥!”“當然,我們都舍不得。所以,我們現在要多對姥姥好,孝順姥姥。”糖糖又問:“媽媽,什麼叫孝順呢?”靜如趁機回答道:“孝順,就是要懂得心疼長輩,長輩工作、做家務很辛苦,孩子要珍惜長輩的勞動果實,不要故意把家裏弄亂;看到長輩在幹活,要主動幫助做一些;要乖,不搗亂、不胡鬧。總之,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就是孝順長輩了。”糖糖聽得很認真,還掰著小指頭重複了一遍靜如說的話。
第二個周末,靜如帶著糖糖回婆婆家。大人們正在做飯、聊天,突然看到糖糖拿著掃把,艱難地掃著地。糖糖的奶奶問她為什麼要掃地,她幹脆地回答道:“媽媽說我要孝順奶奶!孝順就是幫奶奶幹活!”奶奶聽了,一把將糖糖抱在懷裏,一邊笑,一邊流出了眼淚。
如果說媽媽要提早培養出孩子各種優秀的品質,那麼孝順則是其中應該優先考慮的一個。試想,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人也不懂得體諒、心疼,那麼很難想象他長大之後可與別人相處融洽。讓孩子先懂得孝順,這個是媽媽必不可少的功課。
但是,現在的孩子都生活在一家幾口的愛護之下,如何能讓孩子學會體諒、體貼大人呢?下麵幾個小方法很值得媽媽嚐試:
第一,改變凡事都以孩子為先的家庭傳統,讓孩子懂得先禮讓長輩。中國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有著十足的“優厚待遇”,飯菜上桌了,父母會把孩子愛吃的端到他麵前,自己舍不得多吃一口;削個蘋果,也要一口一口先把孩子喂夠,直到孩子揮著手抗議不吃了,媽媽才把剩下的那一部分啃一啃。媽媽將這些特權全部給了孩子,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灌輸了“我為最大”的概念,等到孩子理所當然地長成一個自私的人時,媽媽又會埋怨孩子不孝順自己、不體貼自己。
媽媽何不從今天開始,就告訴孩子:吃飯要等長輩先拿筷子,自己才可以吃;零食、點心,也要孔融讓梨,不能行“霸王之風”……總之,教育孩子,什麼事情都要先想著長輩,最後再考慮自己。這樣時間一長,何愁你的孩子不是一個懂事、孝順的好孩子。
第二,角色轉換,讓孩子當一天大人。媽媽平時都將家務活攬在自己身上,孩子坐享其成,當然體會不到媽媽的辛勞。不妨在周末的時候,將家中事務統統交給孩子,讓他來操心家人一天的飲食,負責家中衛生。如果孩子抱怨辛苦,媽媽就要立刻抓住機會,告訴孩子父母平時有多辛苦,教育孩子要孝順長輩。當然,這個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以讓孩子有所體驗為主要目的,千萬不要把太重、危險的活計交給孩子,比如做飯什麼的,以免發生意外。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孩子的潛質,隻不過這種潛質需要媽媽來發掘。媽媽千萬不要對孩子“傻傻”的愛,隻以讓孩子享受一切為主要標準,要知道,讓孩子擁有更多優秀的品質,才是對他的一生負責。
職場媽媽育子經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父母是因,孩子是果。孩子是否孝順,一部分原因是受父母行為的影響。如果父母能夠給孩子做出正確的表率,那麼孩子在不斷的熏陶之中,相信也不會變成一個“不肖子孫”。所以,媽媽現在開始動員全家一起努力,將整個家庭變得其樂融融起來吧。
誰是誰非?別給孩子錯誤的觀念
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健康的心理,思想積極向上,充滿自信,但生活中總會發生一些與健康的價值觀相背離的事情。由於孩子缺少正確的判斷,因此媽媽必須要做必要的解釋,引導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否則,孩子很有可能被就此帶到心理的“陰溝”裏,樹立一種錯誤的、不健康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