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抓住關鍵——再忙也不能忽略的品格教育(2)(3 / 3)

想要新裙子?幫媽媽做件事吧

生活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當中,80後媽媽都深深懂得“有所付出才有所得”的道理,更加了解“不勞而獲”是異想天開的美夢,因此總是處於忙碌和努力當中。但很多媽媽隻以這種標準來衡量自己,卻忘記了這個規則在孩子身上同樣適用。所以,有些媽媽隻顧著將自己費盡辛苦得來的給孩子享用,卻忘記了教會孩子生存的本領——勞動。這將會給孩子的未來造成多大的困難,想必媽媽們心中也能有所猜測。

放眼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已然到了成人年紀,甚至到了婚嫁年齡,還缺乏基本的勞動能力,回到家中幾乎不做家務,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來打理。更有甚者,外出謀生的能力也很不足,仍然要靠家裏的補給來維持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啃老族”。也有的年輕人,自己組建了新的家庭之後,由於打理生活的能力太差,導致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小夫妻之間的爭吵也不間斷……且不說那麼遠的,生活中我們常會聽到媽媽們的抱怨:“我家兒子,都十五歲了,還不會洗襪子,每次回家襪子就隨地亂扔;做飯、整理屋子之類的活就更指不上他了,回家就坐到飯桌旁等著吃飯,吃完就回自己房間玩電腦……”

媽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什麼都不會做的時候,擔心一直“啃老”的孩子在自己老了後怎麼辦的時候,是否曾經想到,孩子之所以習慣這樣不勞而獲的生活,其實是因為自己最初對孩子的溺愛呢?所謂溺愛,雖然也有著愛的名義,但媽媽這種盲目的愛,卻好比將孩子送上了一條沒有未來的路。假如媽媽能夠從小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讓孩子懂得一切所得都要通過勞動來換取,那麼長大後的孩子,何愁不是一個勤奮、上進、獨立的優秀之人呢?

嫻嫻今年6歲,說起話來小嘴很利落,說話的口吻也越來越有大人的樣子,媽媽吳鳳看在眼裏,很是欣慰。唯一讓吳鳳覺得很擔憂的是:嫻嫻似乎總把自己當做一個“呼風喚雨”的“公主”——總是理所當然認為自己該得到一切想得到的東西。

比如,夏日炎炎,吳鳳常做一些清淡的飯菜,種類也以素食為主。而愛吃肉的嫻嫻不滿意媽媽的做法,隻要看見餐桌上沒有肉,就賭氣不吃飯。吳鳳想,嫻嫻愛吃肉,或許是長身體的需要,於是在準備素菜的同時,也保證每餐都有一定的肉類。可嫻嫻還不滿足,她提出的要求是:每頓都要吃大閘蟹。大閘蟹價格昂貴,不適合每餐吃,並且隻吃大閘蟹會造成營養單一,吳鳳當然不同意嫻嫻的這個要求。嫻嫻氣急了,衝著吳鳳大喊道:“媽媽不愛我!媽媽憑什麼不讓我吃大閘蟹!”吳鳳一愣,驚訝於嫻嫻是這樣理解“愛”的。

又如,嫻嫻這時已經很愛美了,經常會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穿哪件衣服。而隨著她越來越大,她幾乎每隔幾天就要媽媽給自己買一條新裙子。吳鳳當然不會次次都妥協。嫻嫻卻像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那樣,憤憤地和吳鳳“鬧分裂”。吳鳳覺得,嫻嫻這種自認為什麼都應該得到的思想,該改一改了。

這天,她趁著家裏隻有自己和嫻嫻,認真地和她談了一番。她問嫻嫻:“寶貝兒,你知道爸爸和媽媽為什麼每天都要上班嗎?”嫻嫻似乎早就熟知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你們要掙錢,給嫻嫻買好吃的、買漂亮衣服!”“錯了。爸爸和媽媽要掙錢,首先是為了讓自己有食物吃、有衣服穿。因為沒有別人白白把食物和衣服送給我們,我們如果不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就要挨餓、挨凍。嫻嫻也是一樣,如果不勞動,將來也要受苦。”嫻嫻想了想問道:“那為什麼現在我不用勞動,爸爸媽媽就可以給我吃的和衣服呢?”吳鳳趁機回答道:“因為嫻嫻以前太小,沒有力氣勞動。但是現在嫻嫻已經是大孩子了,必須也要參加到勞動中來,才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嫻嫻似乎聽懂了似的,點頭說道:“那我幫媽媽掃地,媽媽就可以給我買很多新裙子嗎?”“嫻嫻非常聰明,聽懂了媽媽的意思。但是,並不是你隻要付出一點勞動,就能得到很多想要的東西。給你打個比方,就拿媽媽來說,如果我想吃飯,那麼我就要先掙到錢,再買來東西,再自己做好飯,吃完飯之後還要收拾碗筷;如果我想買一棟房子,就要不停地上班、攢錢,要攢很久,才能買下我們住的地方。也就是說,簡單、便宜的東西要付出少量勞動;貴的東西就要付出很多勞動才能得到。但嫻嫻要記住,不管你想要什麼,都要憑自己的勞動去得到。”嫻嫻認真地聽著,然後掰著小手指頭對吳鳳說道:“媽媽,那假如我想要一個新玩具,是不是要幫媽媽擦桌子好幾次、掃地好幾次、疊衣服好幾次,就可以得到了呢?”吳鳳聽著女兒的顛三倒四的病句,不禁笑出了聲,但她心裏卻十分欣慰,她鄭重地點點頭,回答道:“嫻嫻寶貝最聰明了,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