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還有客人在,楠楠又在使小性子了。就因為王妍沒有答應第二天帶她去遊樂場的要求,她又噘起嘴來。不一會兒,竟然當著客人小馬阿姨的麵大哭了起來。王妍既生氣,又有點窘迫,隻好尷尬地朝小馬笑笑:“你看,不答應她,她就哭鬧。”小馬打圓場道:“那就答應孩子唄,她好不容易提出個要求。”“好不容易?”王妍無奈地笑道:“這個月我們都帶她去過兩次遊樂場了,她還吵著要去。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樣,隻要她想做,我們就一定要滿足她,否則她就大哭特哭。”
小馬麵帶微笑,聽著王妍將一腔無奈和牢騷都發了出來,然後淡淡地說道:“小妍,我說句話你可別不高興。孩子之所以一不順心就哭,可得說是大人的錯。”王妍睜大眼睛看著小馬,等著她繼續說下去。“你想啊,孩子總用‘一哭二鬧’這一套來當做自己的武器,沒事就拿出來‘威脅’你們,說明她認定了這套方法有效。換句話說,從孩子第一次用這種方法跟你們‘交涉’時,你們肯定很快就妥協了。第二次遇到相同情況的時候,孩子肯定又會使這一招。”
王妍回想了半天,覺得小馬還真說中了實情。她不由感歎說:“說實話,我也早就受夠楠楠這一套了。有時恨不得提起她來打一頓,覺得這孩子有時真是‘可惡’。現在聽你這麼說,原來錯還真在我們。”
這時,小馬偷偷給王妍使眼色,告訴她無論楠楠哭得多麼大聲,都裝作沒聽見一樣,不要理會她。王妍狠狠心,照做了。不一會兒,楠楠的哭聲就小了很多。她偷偷地瞄了王妍和小馬幾眼,發現自己的哭並不能引起她們的注意,就放棄了這個嚐試。接著,她開始低著頭玩自己的手指頭。王妍和小馬還是自顧自地聊天。又過了一會兒,楠楠主動走過來,用商量的口吻對王妍說:“媽媽,那等你有空了,可以帶我去遊樂場嗎?”王妍驚訝極了,楠楠從來沒有這樣“乖”地和她溝通過。她極力讓自己冷靜下來,說道:“我們這個月已經去過兩次遊樂場了。隻能下一個月再去。你同意嗎?”楠楠瞪著眼睛看了王妍半天,最後還是回答道:“媽媽,那你下個月一定要帶我去!”王妍心裏有說不出的激動,回答道:“那當然!媽媽說到做到!”
孩子比大人想象中要聰明許多,他們很會鑽空子,或者說很能摸清大人的“脾氣”。當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會嚐試用很多種辦法來和大人溝通,一旦嚐到“甜頭”,就會立刻將這種方法記住,以後會不厭其煩地使用。所以,媽媽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變得很愛哭,那麼先別急著怪孩子是個“愛哭鬼”“不聽話的小魔頭”,先檢討一下,是不是自己給了孩子“哭就能達到目的”的暗示。
孩子愛哭,還可能是在發泄他們的情感。比如,當孩子覺得委屈的時候、受傷之後,都會用哭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疼痛。適當的發泄是應當予以理解的,但假如孩子動不動就哭,那就需要媽媽注意了。
哭是意誌力薄弱的表現。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就會坐在地上大哭起來;有的孩子一聽說去打針,甚至隻是聽說要吃藥,也就條件反射似的“哇哇”大哭起來;有的孩子聽到別人大聲對自己說話,或者看到別的孩子玩了自己的玩具,也會覺得受了委屈,而大聲哭起來……對於這種情形來說,哭或許也在發揮著舒緩緊張情緒的作用,但它更多地表現出的是孩子較差的承受能力。
那麼,孩子的承受能力為什麼會如此弱呢?天生的性情因素占了其中一小部分,更大的原因在於,媽媽給了孩子過多負麵的暗示,使得孩子成為了“不堪一擊”的弱者。一個典型的例子:孩子跌倒在地上,跌得不嚴重,本來沒有要哭的意思。媽媽看到了,非常心疼,立刻跑過去問長問短,一邊哄孩子“不哭不哭”,一邊生氣地教孩子使勁打地板、踩地板——懲罰傷害孩子的對象,保護孩子。這樣一來,原本打算自己站起來拍拍屁股的孩子,這時反而會覺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甚至不哭一下就無以回應媽媽那句“寶貝不哭”。可想而知,孩子多半會“轉平靜為悲哀”,“嗚嗚”地哭起來。孩子的潛意識中還會形成這樣一種概念:跌倒在地,正常的反應是哭、怪罪地板、等著媽媽來哄。試想,腦海中不斷產生類似想法的孩子,怎麼可能不嬌氣、不愛哭呢?
媽媽疼愛孩子的心可以理解,但當麵對挫折、困難,媽媽即使再心疼,也要告訴孩子: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值得為它掉眼淚。媽媽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想出解決辦法,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在獨立戰勝困難的過程中找到自信、勇氣,而不是成為一個遇到一點小麻煩、小挫折,就哭哭啼啼的人。
職場媽媽育子經
每個人的人生路上都有很多“石頭”,小時候有“小石頭”,長大了有“大石頭”。如果媽媽不教孩子搬走“小石頭”,而無形中“教會”了他哭泣,那麼當孩子長大之後,離開媽媽身邊,當然也不懂得如何踢開那些礙事的“大石頭”,而隻會坐在石頭前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