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婷婷6歲的時候,她每天除了要上幼兒園之外,還要完成以下事情:把自己的襪子洗幹淨,把自己房間的地板掃幹淨,把客廳的茶幾、電視櫃擦幹淨。有人來婷婷家做客,看到婷婷小小的年齡要幹這麼多家務,都覺得婷婷媽有點太不愛護婷婷。但婷婷看上去卻並沒有一絲委屈的樣子,她歡快地跑動著,打掃完這裏又跑到下一處,看起來幹活幹得非常賣力且非常開心。
讓孩子吃苦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對孩子不要太溺愛,讓他們適當地吃點苦,受點挫折,不要什麼事情都順著孩子。另外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給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務,隻要孩子自己能做的,媽媽絕對不要包辦代替。隻要媽媽堅持這樣的想法,那麼自己的孩子就不會養成“公主病”“王子病”,而是會做一個快快樂樂的小勞動者、自力更生的人。
職場媽媽育子經
在蜜罐裏長大的孩子,不僅不懂得吃苦,甚至連“甜”的滋味都感覺不到。這是因為他們始終生活在順遂、甜蜜之中,早已習慣。而適當吃苦,則能襯托出孩子的生活中的甜,讓他們的生活更加有意義,更加有滋有味。
做個“懶媽媽”,你的孩子更獨立
什麼樣的媽媽才算是好媽媽呢?傳統觀念可能認為,對孩子照顧有加、事無巨細都替孩子做好的勤勞媽媽就是一個標準的好媽媽。而在新一代的80後媽媽身上,這種觀念恐怕就要過時了。她們努力要做的,不是勤快的媽媽,反而是力爭做一個“懶媽媽”。
這裏所說的“懶”,並非萬事不管,而是指媽媽不要把做飯、洗衣、幫孩子解決困難作為自己的終極目標,而是要學會對孩子個人的事務“撒手”,鼓勵孩子自己行動,讓他在不斷的摸索中積累勇氣、能力和經驗,逐漸成為一個能夠自主行動、獨立性強的孩子。如果媽媽太過“勤快”,為孩子做好所有的事情,那麼就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動手和學習的能力,最終隻能讓孩子成為一個生活能力差、交際能力差、自主能力差的孩子。
“懶媽媽”和“勤快媽媽”在很多問題上對待孩子的態度不同,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比如,在孩子幾個月大,開始學習用手抓東西的時候,勤快媽媽總是很會觀察孩子的眼色,發現孩子關注某件玩具時,就會立刻將它拿到孩子麵前,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然就懶得主動伸手去抓了。這樣,臂力、手的靈活度甚至大腦的發展,就都會因此而滯後。而懶媽媽總是假裝看不見,不理會孩子的“欲望”,那麼孩子遲早會想辦法主動去拿到想要的玩具。這樣,孩子的臂力、大腦都會得到一定的鍛煉。
又如,孩子到了4、5歲的時候,基本都有能力洗襪子等小衣物了。勤快媽媽總是擔心孩子洗不幹淨,弄髒地板,或者太心疼孩子,而一味代勞,那麼孩子就總是洗不好,總是會弄髒地板。“懶媽媽”則懶得阻止孩子,懶得擔心地板會不會髒,任由孩子自己清洗,那麼在他一次又一次實踐之後,就會逐漸想辦法將襪子洗得更幹淨,並且盡量少地弄髒地板。這樣一來,孩子的生活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對待孩子的態度不同,一次兩次或許看不出什麼差別,但時間久了,“懶媽媽”和“勤快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就會有天壤之別。“勤快媽媽”“管”得太多,幫孩子做了很多本應他自己做的事情,這種做法會使得孩子在同齡孩子當中顯得很“笨”,很多事情不會做,也不懂得主動去做。久而久之,他就會成為一個沒有主動性、自覺性,自理能力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