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華誼兄弟和比高集團的這場紛爭中,如果已經了解了以上這些票房分成的流程和比例,細細一算,其實兩者說得都沒錯。華誼兄弟的確可以分到“發行淨收益”的70%,但作為投資方的比高盡管隻能拿到剩餘的30%,但由於華誼兄弟前期已經支付了8800萬的保底費用,因此,總額也接近70%。所以,正如資深電影投資人、製片人安曉芬所說:“兩方的公告都沒有錯,隻是他們各自的表述方式和角度不同而已。”而至於發公告的原因,很簡單,雙方都是上市公司,利好消息會直接抬升股價。
演員也來分票房
蛋糕好吃,電影的導演和主演自然也想吃上一口。即將上映的電影《廚子戲子痞子》的導演管虎和三位金馬影帝張涵予、劉燁和黃渤就將片酬以入股的形式投資到了電影中。而當電影上映後,他們將享受投資方的待遇,按照投資比例分得票房利潤。
在電影圈,這種導演或者演員將片酬化為投資的模式並不少見。這種模式最早出現在好萊塢的時候,也實屬投資方的被迫之舉。一些小成本的電影為了節約資金,降低成本,所以投資方希望演員可以不拿片酬,而是等到電影上映以後再從票房中分紅。開始的時候,很多好萊塢演員對此很反感,他們並不願意承擔風險,但當影片大賣之後,明星逐漸嚐到了甜頭,這種方式便流行起來。一些有名氣的演員甚至會主動要求以票房分紅代替原有的片酬模式。
中國的情況和好萊塢也差不多。《失戀33天》在拍攝之初,因為投資金額不足,演員文章就將片酬入股,投資到電影中。不過,誰也沒有料到這部小成本電影居然成為2011年的票房黑馬,狂攬3億人民幣,而文章當初的“好心”也得到了超值回報,連他自己都說:“下輩子就靠《失戀33天》了。”
電影《匹夫》在拍攝的過程中遭到了投資方撤資,主演黃曉明不僅以片酬入股,還自掏腰包投資電影。不過,《匹夫》的票房並不好,事後,黃曉明仗義地說:“《匹夫》我完全是被製片人,我之前就知道,這部片子在商業上成功的幾率也就20%,我投錢並沒打算回收,我隻是感覺我做了件對的事情。”
還有像張藝謀這樣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投資方自然寧願將一部分分紅轉讓出去,也希望與之合作。不過,張藝謀也不是每次都能分到票房利潤。在拍攝《山楂樹之戀》時,以片酬入股的張藝謀就沒有得到一分錢分紅。製片人張偉平宣稱,《山楂樹之戀》並沒有賺到錢。許多圈內人士分析,這次事件也正是張藝謀與張偉平分手的導火索。
其實,對名導與名演員來說,以片酬參與分紅也屬於風險投資。運氣好的,像文章,能夠賺足下半輩子的錢,運氣差的,像黃曉明,就隻能當捐給慈善機構了。不過,這種模式卻有很多積極的作用,現在許多大牌演員的片酬就幾乎占去一部電影一大半的投資,影片的製作成本大大縮水,所以出現了很多爛片。如果把給腕兒的錢都用在電影製作上,無疑會讓影片更精良,而且以片酬參與分紅的明星,積極性肯定也會更高,無論在創作電影和宣傳電影上都必然會全心全意。
誰分了西遊的票房?
總票房
5%“電影專項基金”(馮小剛導演曾在2011年的全國政協專題會上建議:“取消企業交納的5%電影基金,轉由政府支付補貼這項公益事業”,但至今,這仍然隻是建議而已。) 收取人國家廣電總局
1%-3%中數代理費(6億以上部分的票房是不用繳納“中數代理費”的,6億以下的部分需要交納淨票房的1%-3%。) 收取人中影數字集團
3.3%稅費 收取人
淨票房
57%收取人院線(7%)+影院(50%)收取人
(少於三億的部分分給院線:57%,多於三億,少於8億的部分分給院線:55%,多於8億的部分分給院線:53%)
就《西遊·降魔篇》而言,華誼兄弟去年與全國30多家院線達成的協議稱:賀歲影片,總票房在3億以內的,雙方按43%∶57%分成 ,超過3億的部分,華誼兄弟多分兩成,超過8億的部分,雙方的分配比例為47%∶53%。
43%, 收取人國家廣電總局
8800萬保底收益收取人比高,3000萬宣發費用收取人華誼,12%發行代理費收取人華誼,發行淨收益(30%比高,70%華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