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戴—劉易斯 我是傳奇
偶像錄
作者:熊寥
雖然有點難以置信,但丹尼爾·戴-劉易斯還是如此輕易地
獲得了自己的第三個奧斯卡影帝頭銜。所有人都不吝於給他讚美,
眾口一詞稱他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演員。”
你隻有在頒獎季到來的時候才會看到丹尼爾·戴-劉易斯的身影。不拍片的時候,他和家人待在愛爾蘭的威克羅山,住在一棟18 世紀喬治時代的房子,喝著自己在家裏釀的酒。他動不動就“息影”,五六年一部片子也不拍,但他一旦接下這個角色,必將全力以赴。
英國來的林肯
戴-劉易斯曾說,“一個演員結束了林肯的生命,也許另一個演員可以使其複活。”
林肯這角色對演員意味著悖論式的挑戰:他舉世聞名,卻又神秘莫測。戴-劉易斯的表演,拉近了現代觀眾與林肯的距離。“我甚至覺得在銀幕上看到的不是戴-劉易斯,就是林肯本人。”有影迷在twitter 上如此評論。
事實上,戴-劉易斯曾經拒絕過史蒂芬·斯皮爾伯格的邀請,在2003年寫了一封信婉拒了這個成為林肯的機會。後來斯皮爾伯格又請《慕尼黑》的編劇托尼·納什庫修改劇本,使劇本變得更加集中,便於演員揣摩。
“真正的契機是在他讀完托尼的新劇本後,我便得到了第二次機會—因為我的摯友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有一天給他打電話說,‘你得再考慮考慮新劇本,史蒂芬真的很想讓你出演這個角色,如果你不來,這部電影沒法繼續下去,’”斯皮爾伯格回憶道。“所以丹尼爾接到這個電話之後,看了托尼·庫什納的新劇本,當他讀了新劇本之後,便開始認真考慮這個他日後終於做出的重大決定,那就是,他後來對我說的‘我能否,榮幸地,以某種方式進入這個角色,並以他渡過我的餘生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從2011年夏天起,飾演林肯夫人瑪麗·托德的女星薩莉·菲爾德就開始收到來自“亞伯拉罕·林肯”的手機短信。對方發來一些無聊的打油詩,署名都是“Yours, A”。菲爾德則會以瑪麗的身份回複,批評他把時間浪費在這種瑣事上。
同一年的5月,《林肯》的導演斯皮爾伯格則收到了一台奧林巴斯牌兒卡帶機,“我打開聽了一下,裏麵是一段莎士比亞的作品朗誦和一段林肯的連任就職演說。”斯皮爾伯格說。那是林肯的聲音。不是中學生們關於林肯悲慘身世而推測出的洪亮聲音,而是如林肯同時代人描述的一般:古怪、柔和又帶點沙啞的男聲,說著伊利諾亞、印第安納和肯塔基州的混合口音。“這聲音太美了,我真想讓這個聲音給我讀一本書。磁帶旁邊的信寫著,等你聽完了這個,能否給我打個電話,我們聊一聊?我馬上拿起電話問道,‘這是誰?’”
這是丹尼爾·戴-劉易斯的聲音。毫無疑問他麵臨著巨大的挑戰—人們熟悉林肯,他是第一位被相機大量拍攝的美國總統,人們見過他的照片,但沒人聽過他的聲音或者看見過他用平足走路的古怪樣子。
“一開始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按照林肯的方式呼吸,” 戴-劉易斯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說,“我在他身邊感覺有點害羞。” 戴-劉易斯是個輕聲細語的人,但也因此讓人覺得溫暖可親,他和林肯一樣,充滿著深思熟慮的人格魅力。
戴-劉易斯像學者一樣收集林肯的生平資料,林肯是屬於來自肯塔基、印第安納和伊利諾斯那一帶、說話坦誠、講究實際的莊稼人類型。他接受了不到一年的正規教育,然後通過如饑似渴地閱讀名著自學。
林肯沒有社交上的優雅,但是他對人性有著深刻的洞見和高超的智慧。這個人的特點,戴-劉易斯在《林肯》中深刻演繹,表現出鎮靜、自信、耐心,並且願意為了實際目的玩弄政治。電影聚焦在林肯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中,包括結束奴隸製的《第十三修正案》的通過、南聯盟的投降、他遭遇刺殺。很少有哪部電影會更加關注政治的細節。
“他完全融入了這個史詩性的角色,就像一件衣服穿了好多年。”斯皮爾伯格說,“這是他送給我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