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薺菜+蘑菇=抗流感病毒
薺菜屬綠色蔬菜,綠色蔬菜是含維生素C最多的食物。蘑菇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這兩種食物巧妙結合可以預防流感。這是因為攝入維生素C究竟能否預防流感,關鍵在於人體內是否有足量的銅。銅離子可積聚在流感病毒表麵,為維生素C提供攻擊的“靶子”,從而置流感病毒於死地。
(4)黑木耳+生薑+蘋果=強降血黏度
黑木耳是人體血管的“清道夫”,現在人們都有所知曉。而生薑有溶解血栓的作用,知道的人卻不多。醫生會對患心血管的病人說,多吃蘋果,因為蘋果中的很多營養成分有利於降血脂和膽固醇。
如果將這三者搭配食用,食療專家說,“強降血黏度”。
“黑木耳+生薑+蘋果”的製作過程和飲用方法:
將兩大朵幹的黑木耳泡發後洗淨,鮮薑切末,蘋果切片。然後,將黑木耳、蘋果加水500毫升,煮開後加入薑末即可。此湯每天可飲用500毫升。
食物也像我們的人一樣,各有各的特點。人們日常攝入的食物有幾十種,每種食物隻含有部分營養素,若在膳食中注意將含有不同營養特點的各種食物巧妙搭配,這些“哥倆好”不但有利於人體很好地吸收其營養成分,使營養價值成倍增加,還可以減少其中的副作用,對我們的健康更有利。這就叫:學會食物的黃金搭檔,事半功倍。
十三、享受中醫
—我和傳統醫學親密接觸
“若要安,三裏常不幹。”如何保持三裏的“不幹”?施“化膿灸”,
好比每天補一隻老母雞。要不要打麻藥?
不要。
在中醫學麵前,我是一個很好學的學生,因為中醫的很多說法,跟我們平時所理解的太不一樣。每每碰到這種情況,我往往會請中醫醫生給我上上課,避免在治療、保健和服藥等問題上步入誤區。
比如,有些藥品的說明書上會有這麼一句話“脾胃虛弱者慎用”,我當然知道什麼是“胃”,身體的體驗很清晰。但“脾”呢?是不是醫學書上說的“在人體的左肋下”呢?中醫醫生回答:錯。
“你說的是西醫的‘脾髒’,而我們中醫講的‘脾’跟它差別大了。”醫生說。
“那麼,推而廣之,凡五髒:心、肝、脾、肺、腎,後麵加‘髒’字的就姓‘西’;不加‘髒’字的就姓‘中’,是嗎?”
“可以這麼理解,”醫生對我的舉一反三能力加以認可。“但它們在功能上、形狀上、部位上並非是一一對應的,尤其是‘脾’”。
在醫生的耐心教導下,我終於搞懂了一些中醫學上“脾”的知識。
“脾”在哪裏?
中醫的“肝”與西醫的“肝髒”,雖然功能不全同,但形狀相同,部位相同;中醫的“心”與西醫的“心髒”,雖然功能不全同,部位也不全同,但畢竟形狀相同。而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髒”,則是功能、形狀、部位全不相同。僅僅就部位而言,整個腹部都屬於中醫講的“脾”的範疇,好大一個脾啊!用文學語言來描述:脾不在左肋下,也不在解剖裏,它在杏林的大樹上,它在岐黃的深山裏,就看你如何去采摘了。所以,中醫醫生判斷患者“脾”的功能狀況,不是靠化驗單和X線,靠的是他的“望聞問切”水平。這就是中醫的魅力!
民以“脾”為天!
這是從“民以食為天”演化來的。中醫告訴我:民的“食”是要靠脾來運化的。沒有脾,那“食”再好也不能為民所用。這不,就可以說,“民以‘脾’為天”嘛!
中醫書上明確指出:脾為後天之本。脾的重要功能是“運化”。
何謂“運化”?運是運輸,化是消化。
運輸什麼?一是水,二是“水穀精微”,即食物中的精華部分。
我們吃的食物並不全是精華,也有糟粕。脾的運化就是去糟取精,把“精”的東西從食物中提取出來,再運送到全身去。這一過程有點像西醫所說的消化係統。不過,在西醫龐大的消化係統中,缺了“脾髒”,人照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在西醫領域裏,脾髒是人體眾多免疫器官的其中一個,“缺了蘿卜也成席”,難怪脾髒是可以切除的了。
而中醫“脾”的功能,對人來說,卻是一刻也不能少的。“脾”如果運化不了水,就好比江河泛濫,人便會發生水腫;如果運化不了水穀精微,那麼,人或者拉肚子,或者堵得慌。接下來,你就會氣血不足、少思飲食、麵黃肌瘦,謂之“脾胃虛弱者”也。